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 09
2025-09-29(一)美台談判,晶片產能五五分?黃仁勳會得罪川普嗎?
摘要整理
教師節與財經節目背景
- 節目於 2025 年 9 月 29 日教師節補假播出,適逢台股休市,提供投資者追蹤國際財經新聞的機會
- 主持人游庭皓以巴菲特和查理蒙格為人生導師,強調正能量與投資哲學,鼓勵投資者在不同階段尋找導師
- 巴菲特被視為美式資本主義的傳奇,其投資哲學聚焦實業股護城河,但當代科技突破更影響資產績效
美國關稅戰進程
- 美國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對進口重型卡車徵收 25% 關稅,依據 232 條款,保護美國品牌如弗萊納與馬克
- 藥品關稅自 10 月 1 日起對進口藥品徵收 100% 關稅,學名藥暫免,旨在壓低美國藥價並吸引藥廠投資
- 美中、美韓、美印與美台談判同步升溫,美國要求南韓支付 3,500 億美元現金,南韓因外匯存底僅八成而拒絕
重型卡車市場挑戰
- 美國重型卡車 8 月銷量降至 42.2 萬輛,較前月減少 2 萬輛,為 2022 年 1 月以來新低
- 三個月移動平均銷量為 43.8 萬輛,較 2023 年 5 月下跌 13 萬輛,跌幅約 24%
- 貨運量因消費放緩減少,重型卡車需求連續 4 個月下降,顯示經濟景氣領先指標疲軟
藥品關稅對全球影響
- 美國對進口藥品徵收 100% 關稅,歐洲藥廠如 GSK、阿斯利康已投資數百億美元,享有最惠國待遇關稅上限 15%
- 台灣進口學名藥原材料不受關稅影響,但 75 項專利藥可能因供應鏈受阻或藥廠撤出市場而受影響
- 台灣 2023 至 2024 年醫療保健支出達 1.8 兆元,人均支出 78,595 元,藥價上漲可能推高至 10 萬元
美台晶片談判焦點
- 美國要求台灣晶片產能從 95% 台灣、2% 美國調整為各半,作為對台安全承諾的條件
- 台積電美國廠月產能僅 2 萬片 12 寸晶圓,台灣廠達 40 萬片,美國短期內難追上 1/10 產能
- 盧特尼克強調晶片供應鏈風險,談判施壓可能加速進程,但台灣政府尚未正式回應
美韓與美中貿易僵局
- 南韓承諾投資 3,500 億美元換取關稅降至 15%,但美國要求現金支付,南韓外匯存底不足八成,談判卡關
- 美中 TikTok 協議讓位元組跳動保留 19.9% 股權,卻透過演算法授權獲近 50% 利潤,估值僅 140 億美元引爭議
- 中國放棄 WTO 發展中國家地位,展現負責任大國姿態,同時恢復 NBA 轉播,顯示文化和緩跡象
美印關稅與市場壓力
- 印度面臨 50% 關稅及 100% 藥品關稅,總計 150%,影響軟體服務業 2,800 億美元產值及製藥業
- MSCI 印度指數連跌 5 日,上週跌幅 3%,為 2 月以來最大,9 月外資淨流出 50 億美元
- 中國股市表現超越印度,外資連續 4 個月拋售印度股票,為 2023 年以來最長拋售期
對中鷹派與科技企業爭議
- 輝達 CEO 黃仁勳批評美國對中鷹派,認為合作而非脫鉤有利長期壟斷,引發班農等保守派反彈
- 鷹派主張切斷中國科技晶片與 AI 模型管道,確保美國領先,黃仁勳言論被視為安撫中國市場
- 輝達在中國市場推廣降規 H20 晶片,擔心失去穩定營收,凸顯企業與地緣政治間的矛盾
總結與未來觀察
- 關稅戰促使美國本土企業保護與藥廠投資,但談判進程未完全明朗,需付出代價尚待觀察
- 美國政府可能於 10 月初面臨關門壓力,民主黨與共和黨內部爭議可能影響商業計畫
- 後續需關注 10 月 PCE 數據、股市震盪及 APEC 峰會是否帶來美中、美韓談判突破
觀點整理
教師節與投資哲學
-
教師節快樂與人生導師的啟發
- 主持人祝賀教師節快樂,並分享其個人對「老師」的看法,認為每個人生階段都需要導師來定調方向。
- 他以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和巴菲特(Warren Buffett)為例,稱他們是「老紳士」(old fashioned),具備清晰的頭腦、堅定的投資哲學及正能量,強調即使工作到生命終點仍保持原則。
- 主持人希望自己年老時也能維持這樣的狀態,傳承正向價值。
-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與時代變革
- 巴菲特被視為美式資本主義的傳奇,但主持人認為其投資邏輯(強調實業股與護城河)已與當代市場不同。
- 當前市場更重視科技生產力的突破,而非傳統護城河,科技股的創新能力成為推動資產績效的關鍵。
- 巴菲特希望被記住為「好老師」,其精髓在於傳承並被後人超越,例如科技基金大佬的崛起。
- 主持人指出,巴菲特經歷了電子電器革命(1960 年代)、網路革命及 AI 革命,這樣的機遇難得,啟發投資者尋找各階段的導師。
美國重型卡車關稅
-
政策背景
- 美國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對進口重型卡車徵收 25% 關稅,依據 232 條款(國安考量),而非普通關稅,可能長期實施。
- 川普(Donald Trump)在 Truth Social 平台表示,此舉旨在保護美國品牌(如弗萊納、馬克)免受外部競爭及國安風險。
-
市場影響與挑戰
- 美國重型卡車銷量顯著下滑,2025 年 8 月銷量僅 42.2 萬輛,較前月減少 2 萬輛,為 2022 年 1 月以來新低,跌幅約 24%。
- 貨運量因消費放緩而減少,重型卡車作為經濟景氣領先指標,顯示美國經濟除 AI 資料中心帶動的成長外,其他領域表現疲弱。
- 關稅可能無法有效提振銷量,反而增加電子零組件及車用零組件的招募難度,產能調配挑戰大。
美國藥品關稅
-
政策細節
- 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美國對進口藥品徵收 100% 關稅,學名藥暫不在範圍內,但未來可能擴大。
- 川普鼓勵藥廠在美國設廠,承諾開工即可豁免關稅,目的是擴大美國藥廠產能並壓低藥價。
-
對全球藥廠的影響
- 歐洲藥廠:如 GSK、阿斯利康、羅氏、諾華等已承諾投資數百億美元,享有最惠國待遇(關稅上限 15%),影響較小。
- 中國藥廠:中國創新藥開發數量已達 1,250 項,接近美國的 1,444 項,從仿製藥角色轉向創新藥,挑戰美國市場。
- 台灣市場:專利藥可能因關稅上升或供應鏈受阻而受影響,藥廠可能因台灣藥價低而撤出市場。台灣醫療支出已達 1.8 兆元,人均 78,595 元,若藥價上調至美國水平(約 1.5 至 2 倍),可能突破 10 萬元,對健保財政構成壓力。
-
川普的策略與影響
- 關稅旨在促進美國製造業回流,壓低藥價,但對製造業的實際幫助有限。
- 主持人建議台灣可透過提高藥價來保留藥品供應,但這將增加健保負擔,需減少納入健保的藥品或調整價格。
美台談判
-
晶片產能分配爭議
- 美國代表盧特尼克(Lutnick)在媒體專訪中表示,台灣晶片產能(目前占 95%)應調整為台灣與美國各占 50%,以確保美國安全承諾。
- 主持人認為此提議出乎意料,可能是談判施壓策略,因台積電在美國擴產(月產能 2 萬片)遠低於台灣(40 萬片),短期內難達 50:50 目標。
-
談判挑戰與觀察重點
- 台灣政府尚未回應,談判涉及農業採購、企業投資及產能分配,進展僵持。
- 主持人質疑美國是否因台灣承諾 50:50 才提供保護,或不承諾反而促使美國更積極保護台灣,類比烏克蘭核武問題。
- 盧特尼克的言論可能旨在加速談判,後續需觀察時間表及台積電的提議。
美韓談判
-
僵局背景
- 南韓承諾投資 3,500 億美元換取關稅從 25% 降至 15%,但美國要求現金支付,相當於南韓外匯存底的 80%,引發匯率波動風險,南韓難以接受。
- 雙方談判卡關,南韓盼在 APEC 峰會後突破。
-
壓力與應對
- 南韓提議以貸款或貨幣互換減輕衝擊,但美國堅持一次性支付。
- 主持人認為南韓正面臨巨大壓力,類似台灣的處境,需堅持立場。
美中談判
-
TikTok 協議爭議
- 美中就 TikTok 達成協議,字節跳動保留 19.9% 股權,但透過演算法授權等獲近 50% 利潤,美國投資者(如甲骨文)持股約 80%,但實際收益偏向中國。
- 白宮估值 TikTok 美國業務僅 140 億美元,引發國會爭議,批評者認為演算法仍由北京主導,國安疑慮未解。
-
中國態度軟化
- 中國近期在 WTO 放棄發展中國家地位,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取消優惠待遇。
- 文化層面,NBA 季前賽重返中國(如布魯克林籃網與鳳凰城太陽在澳門比賽),顯示雙方關係和緩。
- 中國未對美國大豆下訂單(去年占出口 40%,達 126 億美元),可能在 APEC 前釋放和緩信號。
-
關稅與鷹派政策
- 中國對美國大豆徵收 20% 關稅,高於南美洲的 3%,導致五個月未進口美國大豆。
- 主持人認為關稅戰未結束,美國鷹派(如班農)主張全面脫鉤,與科技派(如黃仁勳)看法相左。黃仁勳批評鷹派政策阻礙輝達在中國銷售 GPU,引發爭議。
美印談判
-
關稅與 H1B 簽證衝擊
- 印度面臨 50% 關稅及 100% 藥品關稅,總計 150%,對其 2,800 億美元的軟體服務業及製藥業構成重大衝擊。
- 美國改革 H1B 簽證,影響印度軟體業(最多使用 H1B 簽證的國家)。
-
市場表現
- MSCI 印度指數連跌 5 日,9 月流出 50 億美元資金,為 2023 年以來最長拋售期。
- 中國股市表現優於印度,外資連續 4 個月淨賣出印度股票。
-
談判進展
- 美印談判幾乎無進展,需新關稅協定才能扭轉資金外流趨勢。
其他市場觀察與總結
-
美國經濟與政府關門風險
- 美國經濟受 AI 建制潮拉動,但零售銷售及重型卡車訂單(中型卡車減 24%,牽引車減 34%)顯示景氣疲弱。
- 主持人提醒關注 10 月初美國政府是否因民主黨與共和黨分歧而關門,以及 PCE 數據與股市震盪。
-
後關稅時代的挑戰
- 關稅戰進入調整期,總體關稅不太可能再升高,但各國需付出代價換取美國承諾的關稅減免,談判結果仍不明朗。
- 主持人強調,投資者需密切追蹤關稅談判進展、美國經濟數據及地緣政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