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 09
2025-09-24(三)鮑爾提醒估值風險!台積新天價,為何行情剎不住?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與投資心態
- 投資市場波動性加劇,台股自 2025 年 4 月以來上漲近 1 萬點,顯示強勁成長動能
- 市場情緒高漲,投資人易產生「錯失恐懼症」(FOMO),但需警惕週期性調整風險
- 建議放長遠眼光,透過聽友會等平台獲取週期指標分析,避免短線追高
美股動態與聯準會政策
- 美股持續創高,標普 500 指數 9 月漲幅達 3.5%,納斯達克 100 指數僅兩天下跌
- 聯準會主席鮑爾指出通膨上行與就業下行風險,降息動機偏向穩定就業,10 月降息訊號不明
- 市場估值偏高,七大科技股本益比達 39 倍,聯準會需平衡降息與泡沫風險
AI 與科技股熱潮
- AI 敘事推動市場熱情,Open AI、Dell、AMD 等活動將成催化劑,資金流向科技股
- 美股七大科技股自 2023 年漲幅達 225%,估值接近 2000 年網路泡沫時期
- 市場分化明顯,七大科技股主導漲勢,非科技股估值尚未達泡沫水準
全球經濟與關稅影響
- 美國經濟穩健,9 月 PMI 服務業 53.9、製造業 52,顯示擴張但略有放緩
- 歐洲 PMI 從 51 升至 51.2,受德國帶動,顯示資金回補與財富效應
- 關稅戰衝擊有限,台灣外銷訂單 8 月達 600 億美元,年增 19.5%,連續 7 個月高速成長
台灣市場表現
- 台股突破 26,000 點,總市值達 3.07 兆美元,全球排名第九,超越德國與南韓
- 台積電股價達 1,340 元,單日推升大盤 366 點,AI 伺服器需求帶動出口成長
- 台幣升值 10%,為亞洲最大,但出口訂單未受影響,顯示 AI 產業對經濟貢獻顯著
國際政治與經濟壓力
- 川普在聯合國演說強調美國經濟領先,批評聯合國無效並質疑氣候變遷議題
- 中國貿易順差創高,轉向歐洲與東南亞市場,電動車競爭力提升,經濟成長率約 4.9%
- 台灣在關稅戰中衝擊有限,晶片戰策略顯示國際影響力,禁止南非未經許可進口晶片
AI 時代與就業變革
- AI 自動化改變就業,亞馬遜員工包裹處理量從 15 年的 175 件增至 3,870 件
- 年輕族群(18-29 歲)每週使用 AI 比例達 10%,高於年長世代(50-64 歲的 6%)
- 醫師、律師等「五師」行業不易被 AI 取代,貼近 AI 產業的工作將創造新機會
觀點整理
全球股市與經濟週期
-
市場情緒與週期特性:
- 主持人認為當前全球股市(特別是美股與台股)處於高漲階段,市場情緒樂觀,但存在高估值風險,可能引發泡沫化隱憂。他提到歷史上的泡沫案例(如 1720 年的密西西比公司、2000 年網路泡沫等),並指出美股七大科技股(七巨頭)自 2023 年以來漲幅達 225%,估值已接近歷史高點。
- 強調週期投資的重要性,建議投資者眼光放長遠,避免過分追逐短期行情,以免陷入「錯過恐懼症」(FOMO)。他以母雞下蛋為喻,說明短視操作可能導致錯失長期收益。
-
美股動態與聯準會政策:
- 美股近期屢創新高,納斯達克 100 指數自 9 月以來僅兩天下跌,標普 500 指數月漲幅達 3.5%。然而,RSI 等指標顯示高乖離已持續 102 天,預計短期內可能回跌 2% 至 3%。
- 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演講中提及經濟面臨通膨上行與就業下行的雙重風險,降息主要因應就業放緩,但未明確表態 10 月是否降息。鮑爾承認當前財富效應(股市過熱)可能加劇估值風險,聯準會需平衡通膨與就業穩定,未來可能保持謹慎寬鬆政策以避免泡沫擴大。
- 主持人分析,市場上漲動能來自資金部位調整與情緒博弈,而非單純 AI 行情驅動。黃金、債券等資產價格上漲反映流動性預期,AI 相關事件(如 Open AI 開發者日、Dell、AMD 分析師日)可能進一步催化市場熱情。
-
美股七巨頭與泡沫爭議:
- 美股七巨頭的本益比約 39 倍,估值高於網路泡沫時期,但若以調整後前瞻 EPS 計算,估值或不至於過高。主持人引用美銀分析師 Michael Hernet 的樂觀看法,認為七巨頭仍有上漲空間,但對沖基金經理馬克斯皮格納爾(「崩盤先生」)預測標普 500 指數可能先漲至 8,000 點後迎來史詩級崩盤,顯示市場分歧。
-
避險與風險資產矛盾:
- 黃金價格今年上漲 42%,期貨價達每盎司 3,800 美元,創歷史新高。美股與黃金同時上漲反映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的矛盾共振,可能隱含衰退、通膨、關稅及就業放緩的風險。主持人認為當前市場並非絕對樂觀,需警惕下行風險。
台灣市場表現
-
台股亮眼表現:
- 台股自 4 月以來上漲近 1 萬點,9 月 24 日收盤小漲 56 點,達 26,308 點,突破歷史新高,超越香港恒生指數(26,159 點)。台積電上漲 45 點至 1,340 點,單日推升大盤 366 點,總市值達 3.07 兆美元,全球排名第 8。
- 台灣經濟受惠於 AI 與半導體熱潮,8 月外銷訂單達 600 億美元,創同期新高,年增 19.5%,連續 7 個月高速成長。AI 伺服器需求帶動出口,抵消台幣升值 10% 的影響,顯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
-
關稅戰影響:
- 台灣在美國關稅戰中受衝擊相對較小,因主要出口產品(如半導體)未受高關稅影響,關稅增加僅 3.7 倍,遠低於加拿大(18 倍)與日本(7 倍)。主持人認為,若美國 232 條款未全面實施,台灣可繼續受益於 AI 行情。
-
晶片戰與國際影響力:
- 台灣經濟部對南非發動「晶片戰」,要求進口晶片需取得台灣許可,作為對南非將台灣代表處遷至約翰尼斯堡的報復。這顯示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及國際影響力。
其他市場觀察
-
歐洲市場:
- 歐洲 PMI 從 51 升至 51.2,顯示經濟進入擴張階段,受德國帶動反彈及軍工股上漲影響。OECD 調高歐洲經濟展望,資金回補推動財富效應,顯示歐美經濟同步復甦。
-
中國市場:
- 中國在高關稅壓力下轉向歐洲及東南亞市場,貿易順差持續創高,經濟成長率約 4.9%。中國電動車具性價比優勢,快速調整出口結構,顯示其經濟韌性。
-
韓國市場:
- 韓國因出口產品多元化(汽車、鋼鐵等),受關稅衝擊較大,經濟成長接近衰退邊緣,與台灣的半導體榮景形成對比。
聯準會與全球經濟展望
-
軟著陸可能性:
- 美國 9 月 PMI 數據顯示服務業(53.9)與製造業(52)均高於 50,經濟仍穩健擴張。主持人認為,美國經濟尚未達衰退程度,聯準會數次降息可能實現軟著陸,但需警惕過度樂觀情緒推高資產泡沫。
- 聯準會需平衡降息預期與估值風險,若股市持續暴漲,可能限制寬鬆空間,甚至轉向偏鷹派立場。
-
川普政策影響:
- 川普在聯合國演說中強調美國經濟領先地位,呼籲全球配合 AI 經濟發展,並批評聯合國無效及氣候變遷為「騙局」。他在烏克蘭問題上立場軟化,支持北約提供武器,顯示對俄羅斯態度的轉變。
- 川普政策(關稅戰、AI 推動)對全球經濟影響顯著,台灣因半導體優勢相對受益,但國際盟友分裂(如巴勒斯坦國承認問題)可能加劇地緣政治壓力。
時代與就業影響
- AI 驅動的經濟轉型:
- AI 熱潮推動生產力提升,如亞馬遜自動化使單人包裹處理量從 175 件增至 3,870 件。年輕族群(18-29 歲)更常使用 AI,顯示其適應新科技的優勢。
- AI 取代部分傳統工作(如國道收費員),但創造新職位(如數據科學師)。主持人提到「五師」(醫師、律師、會計師、精算師、按摩師)因人性化需求不易被取代,建議年輕人貼近 AI 相關領域或追求不可替代的專業。
投資策略與建議
-
長期投資思維:
- 主持人強調週期投資的重要性,長期持有可享亮麗報酬,如台股自 2022 年庫存循環至今的表現。短期波動需謹慎,應避免追高,專注價值定位與深思熟慮的策略。
- 週期投資報酬上限有限,台股平均報酬可從 8-9% 提升至 15-16%,但超越需靠選股而非大盤操作。投資者應了解自身風險承受度,設定長期資產規劃。
-
市場風險提示:
- 當前市場高乖離與估值風險需警惕,聯準會與市場的博弈可能影響未來走勢。投資者應避免過度樂觀,適度回檔有利於軟著陸與後續寬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