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的財經記事本
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 09

2025-09-12(五)全球關稅沒通膨?美股大軋空,股票能追嗎?

摘要整理

美國通膨數據與股市動態

  • 8 月 CPI 月增幅達 0.4% 略高於預期 0.3 個百分點 但年增幅 2.9% 符合市場預期 顯示通膨趨勢呈現拐頭上彎 連續 3 至 4 個月上行
  • 核心 CPI 月增幅 0.3% 年增幅維持 3%以上 主要受服務業成本推動 如住房指數月增 0.4% 年增 3.63% 為今年最高
  • 美國股市四大指數再度創歷史新高 道瓊工業指數上漲 617 點 收 46,108 點 漲幅 1.36% 標普 500 指數上漲 55 點 收 6,587 點 漲幅 0.85%
  • 納指上漲 157 點 收 22,043 點 漲幅 0.72% 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37 點 收 5,995 點 漲幅 0.63% 10 年期公債收益率一度跌破 4% 預示降息潮帶動流動性寬鬆

就業市場疲軟與聯準會挑戰

  • 最新一周初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增長 2.7 萬人 達 26.3 萬人 為 2021 年 10 月以來最高 續領人數超過 190 萬人 顯示勞動力市場明顯降溫
  • 失業率升至 4.3% 若未來 9 月 FOMC 降息後失業率止穩或降至 4.2% 則可視為軟著陸 最大回檔幅度預計不超 20%
  • 聯準會決策面臨政策滯後效應 傳導時間可達 6 至 9 個月 需考量川普財政刺激如減稅或公共建設 可能與央行緊縮衝突
  • 米倫通過參議院表決 將參與下週 FOMC 會議 增添降息派聲音 但需留意關稅滯後反應是否拉長至 2 至 3 個月

關稅政策結構與通膨影響

  • 關稅分三層 第一層 IEEPA 基本稅率 10% 可能遭最高法院推翻 第二層針對特定國家如日本 14% 加乘稅率 可透過談判下滑
  • 第三層 232 條款針對鋼鐵半導體木材等關鍵物資 稅率最高 50% 目前商品通膨未明顯反映 核心通膨主要來自服務如房租年增 3.49%
  • 生產者主動犧牲利潤 關稅轉嫁效應尚未顯現 預計僅產生 1 至 3 次滯後影響 非停滯性通膨主因
  • 近期羅特尼克與台灣達成重大協定 加速 FTA 談判 可避開 IEEPA 規範 轉為雙邊正式協議

亞洲央行兩難與台灣低通膨

  • 日本央行預期至 2025 年 1 月底持續升息 基準利率從 0.5% 提高 支持比例從 42% 降至 36% 10 月為最佳時點
  • 8 月東京物價年增 3%以上 為全球主流經濟體最高 飲料漲價品項達 12,520 項 主要受原物料成本上漲影響
  • 台灣 8 月 CPI 年增 1.6% 連續 4 個月低於 2% 上彎主因颱風推升蔬菜如蔥價漲 129% 芹菜漲 88%
  • 2025 年台灣整體通膨預計 1.5% 至 1.6% 僅需決定是否降息 無緊縮寬鬆兩難 中國 CPI PPI 為負值 僅寬鬆空間

全球股市資本榮景與資金流向

  • 韓國 KOSPI 創歷史新高 結束連續 3 年無法創新高 日經指數昨日創高 台股收 25,478 點 上漲 262 點
  • 陸港股資金回補勇烈 上證指數內資帶動 港股外資拉抬 主機板募資規模超 160 億美元 高於紐約證交所
  • 內地資金流入香港股市達 1 兆港元 占比從 5% 升至 25% 但實體經濟如房價零售銷售無顯著攀升
  • 亞股榮景貼近 AI 結構調整 韓國在戒嚴衝擊後攀升 香港專業移民湧入 但多為中國籍 非外國人

美股 AI 熱潮與估值疑慮

  • 甲骨文 9 月單日表現史上第三好 帶動股價從大型股挺進市值 5,000 至 6,000 億美元水準 前瞻 PE 從 20 倍 升至 50 倍
  • AI 採用率趨緩 大型企業面臨數據品質不足 組織抵抗及資安風險 轉向物理 AI 如機器人自駕車
  • 褲股回購減弱 今年金額超 5,500 億美元 創歷史新高 但財報季尾聲沉寂期 預期明年展望不強勁
  • 標普 500 今年創高 22 次 過去 12 年僅 2023 年無新高 顯示美國股市庫存調整循環弱於台灣 以零售銷售主導 GDP

市場多空解讀與投資建議

  • 多頭視就業疲軟為降息空間 流動性寬鬆推升股市 空頭則憂通膨僵固 聯準會被迫升息 如 2022 年高強度緊縮
  • 巴克萊報告顯示 降息後若經濟擴張 12 個月平均報酬達 17% 若衰退如 2008 年 股市顯著下跌需 1 至 2 年回升
  • 投資者依操作頻率調整 月季趨勢適合景氣循環者 年度視角適合存股族 日周節奏適合交易者
  • 勿受短期波動影響 找自身時間維度避情緒決策 美國股市三代牛 建議以美股為主 全球分散而非單壓新興市場

美國政治事件與川普民調

  • Charlie Kirk 遇刺案 FBI 公佈嫌疑犯監視照片 找到凶槍 懸賞 10 萬美元 視為攻擊第一修正案事件
  • 川普下令全美降半旗 追授總統自由勳章 范斯陪遺體返亞利桑那 共和黨包裝為保守價值打擊
  • 民主黨強調社會撕裂 批判川普時代煽動 26 年期中選舉將成左右對立爆點 馬斯克安保費從 330 萬美元 考慮增加
  • 蓋洛普民調顯示川普整體施政認可 40% 經濟外交支持 37% 及 39% 教育施政上升 但總體滿意度 31% 開始下滑

觀點整理

市場總覽:降息預期下的美股與經濟隱憂

  • 股市創高與降息預期:在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 低於預期及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符合預期的背景下,市場對降息的期待升溫,帶動美國四大指數全面創下歷史新高,10 年期公債收益率也一度跌破 4%。 市場普遍將降息視為交易的主要籌碼,推動標普 500 指數今年以來已創下 22 次新高。
  • 就業市場明顯降溫:最新一週的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加 2.7 萬人,達到 26.3 萬人,是 2021 年以來最差的單週表現。 續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也超過 190 萬人,顯示勞動力市場正顯著疲軟。
  • 通膨具有僵固性:8 月份 CPI 月增 0.4%,年增 2.9%。 儘管年增幅符合預期,但趨勢線已連續 3 至 4 個月上揚,顯示通膨具有僵固性。 主持人認為,通膨壓力主要來自服務業,而非關稅,例如住房成本月增 0.4% 是最大影響因素,此外食品、外食等服務成本也持續推高核心 CPI。[cite: 1, 2]
  • 關稅影響尚未顯現:目前數據顯示,川普的關稅政策尚未明顯轉嫁到商品通膨上。 主持人指出,生產者可能暫時犧牲利潤,因此物價的滯後反應值得後續觀察。
  • 降息後的市場走向:主持人引用巴克萊銀行的報告指出,降息後股市是上漲還是下跌,取決於經濟是否陷入衰退。
    • 經濟擴張(軟著陸):若降息後經濟持續擴張,失業率能夠止穩甚至下降,股市在經歷適度回檔後,歷史平均 12 個月的報酬率高達 17%。[cite: 2, 3]
    • 經濟衰退:若降息後失業率持續上升一整年,則代表經濟發生衰退,股市將面臨非常顯著的下跌。[cite: 2, 3]

聯準會的挑戰與全球央行動向

  • 聯準會的兩難:主持人將聯準會比喻為駕駛一輛油門(寬鬆)和剎車(緊縮)都可能延遲作用的汽車,其貨幣政策的效果有長達 6 到 9 個月的滯後性。 現在,副駕駛座上還多了川普這位能透過財政政策(減稅、公共建設)影響經濟的乘客,使得央行與政府的目標可能發生衝突,增加了決策的複雜性。
  • 亞洲通膨與央行壓力
    • 日本:日本央行面臨兩難,儘管經濟形勢下滑,但 8 月份的物價(如飲料、食品)年增率仍高達 3% 以上,主要是去年日圓大幅貶值的滯後效應。 因此,日本幾乎沒有降息空間,升息是必然選項,只是時間點問題。
    • 台灣:台灣央行的處境相對單純。 8 月 CPI 年增 1.6%,雖因颱風導致蔬菜價格大漲而稍微上彎,但已連續 4 個月低於 2%,通膨壓力不大,因此只面臨要不要降息的問題,沒有升息的兩難。
    • 中國:CPI 和 PPI 均為負值,只考慮是否要繼續寬鬆政策。

亞股榮景與香港市場的結構變化

  • 亞洲股市普漲:在全球資金流動下,亞洲股市掀起一波資本榮景。 韓國 KOSPI 指數、日經指數、台灣股市近期皆創下歷史新高,就連陸港股也有強力的資金回補。
  • 香港市場的內地化:主持人觀察到香港市場的弔詭現象:
    • 資本市場火熱:香港交易所今年的 IPO 募資額已超過 160 億美元,遠高於紐約及納斯達克。 同時,從中國內地流入香港股市的資金已突破 1 兆港元,創下新高。 內地資金在港股的比重從過去不到 5% 攀升至現在的 25%。
    • 實體經濟冷淡與人才結構轉變:儘管股市熱絡,但香港的房價、零售銷售等實體經濟數據並未顯著攀升。 此外,雖然專業移民人數增加,但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內地,而來自歐美日韓等地的專業人士數量在過去 5 年持續下滑,顯示出金融與專業市場的「內地化」跡象。

美股追蹤與市場心理

  • 美股隱憂:儘管美股持續創高,但主持人點出幾個隱憂:
    • 估值過高:部分大型股的本益比飆升過快,例如甲骨文 (Oracle) 的前瞻本益比在一個月內從 20 倍上升到近 50 倍。
    • AI 採用率趨緩:許多大型企業在 AI 的實際落地應用上遭遇瓶頸,如數據品質、內部阻力、法規及資安風險等問題,導致大規模導入的態度趨於保守。
    • 股票回購減弱:隨著財報季進入尾聲,企業實施庫藏股的力道開始放緩。
  • 投資人心態轉變:市場似乎出現一種「錯過四月,就不願再錯過」的氛圍,投資人對於泡沫的忍受度提高,更傾向於長期持有。 主持人提醒,在多頭市場中,任何壞消息都可能被正面解讀為「降息的理由」,而在空頭市場則相反。 他建議投資人應找到自己的操作頻率(月、季或年),避免情緒化決策。

美國內政與川普民調

  • 查理・柯克遇刺事件:保守派領袖查理・柯克 (Charlie Kirk) 遇刺事件,已被視為對美國言論自由的重大挑戰。 主持人分析,此事件將激化左右對立,共和黨會將其包裝成對保守價值的打擊以催化投票率,而民主黨則可能藉此批判川普時代的政治煽動氛圍。
  • 川普民調評析:根據蓋洛普最新民調,川普的施政滿意度約 40%,基本盤穩固,但關稅戰並未帶來額外的支持度,甚至在經濟和外交領域的支持度有所鬆動。 整體而言,川普在期中選舉前尚未獲得壓倒性優勢,這也讓國會選情充滿變數。

閱讀推薦書籍:《經濟戰爭時代》

作者介紹

  • 作者:愛德華・費希曼 (Edward Fishman)。
  • 背景:作者是少數親自設計美國對俄羅斯和伊朗制裁政策的專家,後轉戰矽谷新創領域。他的職業生涯橫跨公共服務、商業、經濟及國家安全委員會等多個政府部門,專長於經濟制裁與全球經濟地緣政治。

書籍核心主題

  • 主要探討:全球經濟如何成為美國的「戰爭武器」。書中揭示美國從二戰以來,如何一步步掌控全球經濟與政治,透過經濟工具(如制裁、金融霸權)作為戰略武器。
  • 歷史視角:美國在一次大戰與二次大戰中,以「撿便宜」姿態觀望,戰後收割兩敗俱傷的歐洲,崛起為軍事與經濟強權。美國在情報系統、經濟實體上均展現全球最優秀的戰略優勢。

書籍結構與重點內容

書籍分為六個部分,系統剖析美國如何將全球經濟轉化為戰爭工具,涵蓋歷史事件與當代挑戰:

  1. 打造鎖喉點:美國如何建立關鍵經濟「鎖喉點」,控制全球供應鏈與資源。
  2. 伊以和核彈之爭:探討中東地緣衝突中,經濟制裁如何影響核武與區域穩定。
  3. 俄羅斯的帝國擴張:分析俄羅斯野心如何受美國經濟武器(如能源制裁)遏制。
  4. 中國的科技稱霸野心:聚焦中美科技戰,強調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博弈。
  5. 烏克蘭戰爭的升級:討論烏俄衝突如何放大全球經濟斷裂風險。
  6. 世界經濟的斷裂點:預測未來經濟戰爭的潛在危機點,包括供應鏈斷裂與權力轉移。

關鍵洞見與啟發

  • 修昔底德陷阱的變奏:傳統大國霸權爭奪(第一名 vs. 第二名)已過時。現代重點不在領土或人口,而是「制高點」(如半導體、科技領域)的壓倒性優勢,形成新一輪科技戰。
  • 大國博弈策略
    • 轉移焦點:如中國在牌局中避免被圍攻,透過中東或烏俄戰事分散注意力。
    • 權力轉移非必熱戰:歷史上英國將海權與金融霸權和平轉移給美國(無戰爭),而非每場爭霸皆以戰爭收場。美國則在歐洲扮演領頭羊角色,維持影響力。
  • 投資啟示:書中強調經濟戰爭時代的隱含意義,投資者需關注科技戰、地緣制裁對市場的衝擊(如供應鏈重組),而非傳統軍事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