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的財經記事本
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 09

2025-09-04(四)長債殖利率飆高!為何全球國債遭拋售?製造業已深度衰退?

摘要整理

全球國債市場動盪

  • 全球長天期國債殖利率顯著上行,美國 30 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度衝高至 4.999%,創 7 月以來新高
  • 英國、日本、德國等國債同樣面臨劇烈賣壓,日本國債殖利率創 20 多年來高點
  • 市場對川普政府減稅及支出政策預期推升風險溢酬,投資人要求更高報酬率以持有長天期國債

美股與台股表現分化

  • 美股三大指數表現分歧,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1.03% 收 21,497 點,受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大漲 9.14% 帶動
  • 台股守住 24,000 點關卡,成交量維持 3,657 億元,無人機族群因國防預算調升而走強
  • Google 反壟斷案免除出售 Chrome 瀏覽器義務,激勵科技股表現,但道瓊指數下跌 24 點

黃金價格創歷史新高

  • 金價期貨價格突破 3,600 美元/盎司,現貨價格突破 3,500 美元,今年漲幅達 30%
  • 川普關稅政策及美元貶值預期刺激黃金買盤,成為全球表現最佳資產
  • 全球央行去美元化趨勢推升黃金長期持有量,避險資金持續流入

美國就業市場趨緩

  • 美國 7 月職位空缺數下降 17.6 萬至 718 萬,低於市場預期 738 萬,失業人口首次超過職缺
  • 非農就業數據預計下修 60 萬至 90 萬,顯示勞動市場趨緩,影響消費支出
  • 醫療、藝術娛樂及政府部門職位空缺大幅縮減,政府部門回到 2020 年水準

聯準會獨立性挑戰

  • 財政部長貝森特計畫於 2025 年 9 月尋找聯準會主席接替人選,現任主席包爾任期將於 2026 年 5 月結束
  • 金融時報調查顯示,40% 經濟學家認為聯準會獨立性削弱將加劇通膨,33% 認為將導致國債信心流失
  • 市場預期聯準會未來更聚焦財政穩定與就業,而非通膨控制

台灣製造業景氣衰退

  • 台灣製造業連續三個月亮藍燈,7 月 87.86% 企業呈現衰退,顯示進入景氣衰退週期
  • 台股雖維持高檔,但 80% 以上產業獲利年減,AI 產業紅燈與其他產業藍燈形成脫鉤
  • 中國產能擴張導致白菜價競爭,台灣製造業受關稅戰與全球景氣低迷影響加劇

無人機與太空經濟崛起

  • 台灣無人機出口值今年一季度成長 6 倍,歐洲需求顯著增加,國防預算標案規模突破 500 億元
  • 海底電纜斷裂事件引發太空產業關注,Starlink 等衛星通訊具發展潛力
  • 無人機族群如雷虎、漢翔、中光電受資金追捧,反映國防與近空經濟熱潮

壽險業受匯率影響

  • 台灣壽險業前 7 月獲利年減 92%,財務投資收益減少 5,917 億元,匯兌成本為主要拖累
  • 台幣回貶有利壽險業短期表現,但避險成本仍高,NDF 成本從 10% 降至 6-7%
  • 美國短天期國債買盤踴躍,巴菲特 90% 現金部位為短債,反映市場避險情緒

全球經濟與政策不確定性

  • 中國半導體產業補貼金額達 400-950 億元人民幣,成熟製程自主化達 60% 以上
  • 美國國債回購規模於 2025 年 9 月超過 1,250 億元,財政部介入支撐流動性
  • 全球製造業景氣從低迷轉向衰退,台灣經濟動力將從製造業傳導至零售、房地產與金融業

投資情緒與股債分化

  • 股債配置形成情緒對撞,股市高位震盪,債市殖利率創高,投資人面臨紙上富貴與淨值蒸發壓力
  • 9 月歷史均值顯示股債雙殺風險,債券發行量上行加劇流動性挑戰
  • 投資人需關注資產波動核心,價格差異放大情緒分歧,穩健配置為應對關鍵

觀點整理

全球債券市場與利率趨勢

  • 美國國債拋售與殖利率上升

    • 美國 30 年期國債殖利率於前天一度衝高至 4.999%,逼近 5%,創 7 月以來新高,反映市場對長期國債的拋售壓力。
    • 根據 JP Morgan 數據,美國國債空頭部位在過去一周出現 5 年來最大單周轉向,顯示市場積極看空,推動長債殖利率上行。
    • 拋售原因包括:市場預期川普政府的新一輪減稅與支出政策可能推升通膨,投資人要求更高的風險溢酬以持有長天期國債。
    • 美國財政部面臨挑戰:長天期國債買盤疲軟,若降息過快,資金可能流向短債,進一步加劇長債拋售,可能導致低波動下的市場巨震。
    • 美國國債恐慌指數(Move 指數)自 4 月高點後持續下行,顯示表面穩定,但可能隱藏脆弱性,波動率過低可能放大未來震盪風險。
  • 全球國債市場連動

    • 不僅美國,英國、日本、瑞士、德國、澳洲等國的長天期國債殖利率均創多年新高(例如日本國債創 20 多年高點,德國、英國創十幾年高點)。
    • 歐洲拋售原因包括法國的政治不確定性與英國的財政問題;日本則因通膨過高引發進一步緊縮預期。
    • 全球 10 年期以上公債的月度中位數報酬顯示,9 月通常是表現最差月份,債市與股市可能面臨「股債雙殺」的流動性風險。
  • 流動性風險與財政挑戰

    • 全球國債殖利率創高可能引發短期流動性風險,各國央行若無法找到足夠買家承接新發行的長天期國債,可能惡化財政赤字。
    • 美國財政部 2025 年 9 月的國債回購規模(現金管理與流動性回購合計)已超 1,250 億美元,高於 2024 年水準,顯示其介入以支撐市場流動性。

美國股市與資產配置

  • 美股表現分歧

    • 美股三大指數表現分化:道瓊工業指數下跌 24 點(0.05%),收 45,271 點;標普 500 上漲 32 點(0.51%),收 6,448 點;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218 點(1.03%),收 21,497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12 點(0.23%),收 5,592 點。
    • 科技股受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股價大漲 9.14% 帶動,因其在反壟斷案中無需出售 Chrome 瀏覽器,僅被禁止簽署獨家合約。
    • 美股高位震盪,市場情緒有所和緩,但乖離率下滑,顯示上漲動能減弱。
  • 股債分化與投資情緒

    • 股市屢創新高,受到 AI 熱潮與寬鬆政策預期支撐,但債市長債價格下跌,殖利率創高,造成股債配置投資人情緒分歧。
    • 股市投資人擔憂高估值與市場風險,債市投資人則擔心被市場遺棄,股債分化放大投資人情緒落差。
    • 主持人以幽默比喻(夫妻間的「保護費」故事)說明投資人看似顧慮他人,實則保護自身心態,市場無視個人感受,價格差異放大情緒分歧。
  • 避險資產與現金為王

    • 短天期國債買盤仍踴躍,巴菲特等投資人將 90% 現金部位配置於短債,認為其能跑贏股市。
    • 金價表現亮眼,期貨價格突破 3,600 美元/盎司,現貨價格突破 3,500 美元/盎司,今年漲幅達 30%,超越股市、原物料與比特幣。
    • 金價上漲原因包括:川普政策(關稅與貨幣干預)削弱美元、降息題材、避險資金湧入,以及去美元化趨勢下各國央行增持黃金。

美國勞動市場與聯準會政策

  • 勞動市場趨緩

    • 美國 7 月職位空缺數下降 17.6 萬至 718 萬,低於市場預期 738 萬,首次出現失業人口(723.5 萬)多於職位空缺的現象。
    • 醫療、社會服務、藝術娛樂、採礦伐木等行業職缺下滑顯著,政府部門職缺跌回 2020 年水準,顯示裁員效應發酵。
    • 過去近 4 年(2021 年起)職位空缺數高於失業人口的趨勢終結,消費市場可能因就業趨緩而走弱。
  • 非農就業數據預期

    • 9 月 9 日即將公布的 8 月非農就業數據可能下調 60 萬至 90 萬個工作崗位,月均減少 5 萬至 7.5 萬人。
    • 非農數據與季度就業報告(QCEW)存在 0.5-0.7% 落差,顯示數據可能高估或低估,市場需交叉比對以判斷真實就業情況。
    • 數據不准問題並非造假,而是統計誤差,需以多月數據觀察趨勢。
  • 聯準會獨立性與政策風險

    • 市場擔憂聯準會獨立性受川普施壓影響,金融時報調查顯示,40% 經濟學家認為通膨加劇是最大風險,1/3 認為美國國債信心流失。
    • 財政部長貝森特計畫在勞工節後尋找聯準會主席鮑爾(2026 年 5 月任期屆滿)的接替人選,引發市場對政治干預的疑慮。
    • 未來聯準會可能更聚焦財政穩定與就業,而非通膨控制,可能規避通膨因子以降低獨立性爭議。

台股與台灣經濟

  • 台股表現與資金動向

    • 台股守住 24,000 點關卡,成交量回升至 3,000 億至 4,000 億,昨日為 3,657 億。
    • 儘管受美國撤銷台積電南京廠豁免權利空影響,台股盤中逐步收紅,顯示買盤踴躍。
    • 2026 年國防預算大幅調升,無人機標案規模預估突破 500 億,帶動無人機族群(如雷虎、漢翔、中光電)大漲,部分個股漲停。
    • 資金從權值股轉向中小型股,市場聚焦國防預算增長與資金輪動效應。
  • 海底電纜與太空產業

    • 台灣 24 條海底電纜中 9 條斷裂,數發部澄清 14 條中有 3 條故障,斷裂原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待查。
    • ISW 報告指出中國科研船可能蓄意破壞電纜,市場因而看好太空產業發展(如 5G 通訊、Starlink),以降低對海底電纜的依賴。
    • 無人機與太空經濟(近空經濟)受關注,台灣無人機出口值今年翻 6 倍,歐洲需求顯著上升。
  • 製造業景氣衰退

    • 台經院 7 月製造業景氣信號燈連續三個月亮藍燈,87.86% 企業呈現衰退,確認台灣製造業進入衰退週期(年減獲利)。
    • 除 AI 產業外,多數產業進入衰退,與股價創高形成脫鉤,顯示股價可能過高或經濟即將觸底。
    • 中國產能擴張導致白菜價競爭,加劇台灣製造業壓力,關稅戰進一步惡化衰退格局。
  • 壽險業與匯率影響

    • 台幣回貶使壽險業受益,緩解美元資產匯損壓力,但前 7 月財務投資收益年減 5,917 億,總獲利僅 232 億(年減 92%)。
    • 避險成本(NDF)從 5 月的 10% 降至 6-7%,仍偏高,因央行介入導致市場意興闌珊,壽險業好轉主要來自短期匯率波動。

中國半導體與全球製造業

  • 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展

    • 中國各省補貼競賽(每省 400 億至 950 億人民幣)推動晶片產業發展,成熟製程自主化達 60%,接近全面自給自足。
    • 中國已構建相對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設計、製造、封測至下游應用),雖在先進製程落後,但市場規模與政策推動形成優勢。
    • 西方在 EDA、光刻機、先進製程上領先,但中國進口替代能力增強,影響全球製造業格局。
  • 全球製造業挑戰

    • 全球製造業自 2023 年起低迷,2025 年進入衰退,關稅戰加劇台灣製造業壓力。
    • 中國產能擴張導致價格競爭,進一步壓縮台灣出口業與製造業利潤。

總結與投資建議

  • 景氣拐點與投資策略

    • 全球債市與股市分化,9 月可能面臨股債雙殺風險,投資人需關注流動性與利率波動。
    • 台灣製造業連續三個月藍燈,景氣拐點確認,多數產業進入衰退,投資人應謹慎評估股價高點風險。
    • 無人機與太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具潛力,但整體經濟傳導至零售、房地產、金融業的影響需持續追蹤。
    • 投資人需了解自身資產配置核心,區分交易與長期投資,避免僅追逐政策波動的短期行情。
  • 情緒管理與市場觀點

    • 市場波動放大投資人情緒分歧,投資人應專注資產波動本質,而非被價格差異牽動。
    • 主持人以幽默比喻強調市場無視個人感受,投資決策應基於理性分析,而非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