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3
2020-03-23(一)美股周跌 17%,金融危機來最大單周跌幅
- 美股周跌 17%,金融危機來最大單周跌幅
- 國安基金待命,9,000 點待命
- 陸刺激經濟,要砸 12 兆元
- 鴻海大陸廠區復產,提前達標
- 美元超強,聯準會壓不住
- 聯發科斥資 71 億買庫藏股
- 台股逐筆交易上路,股民五招應變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動盪與歷史性跌幅
- 美股上週下跌 17%,創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週跌幅,道瓊指數週五下跌 900 點
- 華爾街經歷有史以來最動盪一周,三大指數創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紀錄
- 紐約州升級居家避疫命令,導致投資人恐慌拋售,標普 500 指數創三年最低點
台股反彈與國安基金影響
- 台股週五上漲 552 點,創史上第二大單日漲幅,受到國安基金宣示進場影響
- 國安基金未實際進場,漲勢主要由散戶與主力買進推動,顯示宣示效應顯著
- 外資持續賣超台股,週五強勁資金湧入,但美股下修可能影響台股後續表現
中國經濟刺激措施與復工進展
- 中國政府投入 12 兆人民幣財政刺激,聚焦公共建設而非大幅降息
- 鴻海大陸廠復工率達標,50 萬人復工,占總員工 80 萬人的 62.5%
- 中國經濟動能恢復,但全球需求下降,產品出口美國面臨運輸與市場挑戰
聯發科庫藏股與市場效應
- 聯發科週五宣佈實施庫藏股,帶動股價漲停,流通股數減少推升每股價值
- 台灣約 20 至 30 家企業計劃實施庫藏股,市場預期部分企業股價將上漲
- 美國企業近年大量執行庫藏股,推升美股創新高,但當前效果因市場恐慌受限
貨幣政策與資產價格展望
- 美國聯準會實施量化寬鬆,釋放大量資金,美元指數創 103 新高
- 市場恐慌導致資金未流入股票、債券或黃金,短期內呈現通縮狀態
- 疫情控制後,資金將流入風險資產,預計股票與房地產價格將出現報復性上漲
油價低迷與未來趨勢
- 油價上週下跌 29%,創 20 美元低位,技術指標已失靈,難判斷底部
- 油價受全球需求衰退壓制,預計至第二季末前難顯著反彈
- 油價上升取決於全球需求恢復及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供給方態度
台股逐筆交易新制影響
- 台股逐筆交易制度上路,長期投資者影響有限,操作策略無需大幅調整
- 短線交易者受市價單與限價單影響,需關注市場價格波動
- 範圍市價單可設定價格框架,避免買入價格過度偏離,適合高頻交易者
觀點整理
美股市場
- 
市場表現與波動: - 美股在上週下跌 17%,創下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週跌幅,週五收盤下跌 900 點,但因近期波動劇烈,900 點跌幅已不被視為「暴跌」,顯示市場對波動的接受度提高。
- 道瓊工業指數跌破 2 萬點整數關卡,標普 500 指數創三年新低,三大指數自二月高點以來跌幅分別為:道瓊 35%、標普 500 32%、納斯達克 13%。
- 若與 2008 年金融危機相比,道瓊和標普 500 可能還有 15% 至 18% 的下跌空間,但若疫情影響類似科技泡沫或波斯灣戰爭等恐慌性事件,當前可能接近底部。
 
- 
疫情影響與恐慌性賣壓: - 美國疫情呈爆發性成長(每日確診倍增),加州和紐約進入封城狀態,紐約居家避疫命令直接引發投資人恐慌,導致市場持續下挫。
- 目前市場處於恐慌性賣壓,連黃金、債券等避險資產也在下跌,顯示資金未流向風險資產,而是轉向美元現金,推高美元指數至 103,創近期新高。
- 美元升值對美國企業出口造成壓力,進一步惡化經濟環境。
 
- 
聯準會政策效果: - 聯準會降息至零並重啟量化寬鬆(QE),釋放大量資金,但短期內對股市刺激有限,因市場恐慌情緒主導,資金未流入股市、債券或房地產等風險資產。
- 長期來看,當疫情受控,這些資金可能流入風險資產,推高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出現報復性上漲。
- 聯準會的資金釋放主要為解決美國企業低儲蓄率問題,幫助企業渡過短期停工難關,但無法直接逆轉市場恐慌,疫情控制仍是關鍵。
 
- 
投資建議: - 長期投資者可採取分批進場策略,若市場進一步下跌,可保留更多資金;若看好反彈,可逐步買入,作為保險性操作。
 
台股市場
- 
市場表現: - 週五台股大漲 552 點,創史上第二大單日漲幅,主要受國安基金宣示進場、央行降息及金管會禁空令等利多消息推動。
- 漲勢主要由散戶和主力買盤推動,國安基金尚未實際進場,僅靠宣示效應帶動買氣。
 
- 
國安基金角色: - 國安基金不會輕易進場,需待成交量萎縮、市場恐慌加劇時才會出手,以確保資金有效點燃市場信心。
- 若市場因利空消息(如台灣社區感染爆發)回檔,國安基金仍有 5000 億資金可支撐盤勢,但會謹慎分配,避免資金快速耗盡。
 
- 
外資動向: - 外資連續 11 天賣超台股,反映對全球經濟而非僅台股的看衰心態。只有全球疫情趨緩或利多消息出現,外資才可能停止賣超,轉為買進。
- 週五強勢買盤能否抵禦外資賣壓,需觀察後續買盤與賣盤力道。
 
- 
禁空令影響: - 禁空令是推升台股的最大利多,限制放空操作有效減緩下跌壓力,相較於降息或國安基金宣示,影響更直接。
 
- 
逐筆交易制度: - 台股逐筆交易制度自週一上路,對長期投資者影響不大,散戶可按原有操作策略進行。
- 短線交易者或當沖者受影響較大,需注意市價單與限價單差異,建議使用範圍市價單以控制價格波動風險。
 
- 
聯發科漲停原因: - 聯發科因宣佈實施庫藏股(買回自家股票)而漲停,減少流通股數提升每股價值,推升股價。
- 庫藏股是企業常用策略,台灣約有二三十家企業可能採取類似措施,投資者可關注相關動態。
 
大陸股市與經濟
- 
經濟刺激措施: - 大陸推出 12 兆人民幣財政刺激計畫,聚焦公共建設而非大幅降息,以避免企業償債能力惡化,符合近年去槓桿化政策(減輕債務風險)。
- 刺激措施有助緩解新春開盤以來跌幅,顯示大陸經濟動能相對強勁,疫情控制較佳。
 
- 
復工進展: - 鴻海大陸廠復工進度提前達標,50 萬人(總員工 80 萬)已復工,雖仍有 30 萬人未復工,但考慮鴻海規模龐大及湖北省封城影響,復工速度已相對穩健。
- 鴻海復工採分批進行,降低大規模感染風險,速度比中小企業慢但更謹慎。
 
- 
經濟挑戰: - 大陸供應鏈已逐步恢復,但全球需求(特別是美國、歐洲)因疫情大幅衰退,影響產品出口。
- 美國運輸業受限(僅雜貨店、藥局營業),導致大陸產品(如 iPhone)難以進入美國市場,限制經濟復甦力道。
- 大陸經濟成長目標從 6% 下修至 5%,外界預估可能跌破 5%,但本土疫情控制為正面因素。
 
油價與美元
- 
油價走勢: - 上週油價下跌 29%,目前價格(約 20 美元)已低於歷史水準,技術指標失靈,難以判斷確切底部。
- 油價受全球需求衰退壓制,預計第二季末前(5 月至 8 月)難有明顯反彈,但下跌空間也有限。
- 未來油價回升取決於:(1)全球需求復甦;(2)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產油國的供給態度。
 
- 
美元走強: - 美元指數創近期新高(約 103),因其作為主流避險貨幣,吸引恐慌性資金流入。
- 美元升值對美國企業出口不利,加劇經濟壓力,聯準會量化寬鬆雖增加貨幣供給,但未能抵消恐慌情緒。
- 美元走弱需待市場恐慌消退,疫情控制是關鍵轉折點。
 
總體投資觀點
- 
貨幣流動與資產價格: - 目前市場資金未流入風險資產(如股票、債券、房地產),而是囤積於美元現金,顯示恐慌性賣壓主導市場。
- 當疫情受控,資金將逐步流向風險資產,可能引發股票、房地產等價格報復性上漲,投資者應密切關注疫情進展。
- 市場現況為通縮狀態(消費低迷),短期內難以出現通膨,但長期貨幣供給過剩可能推高資產價格。
 
- 
投資策略: - 投資者應根據疫情控制進度規劃投資時程,疫情結束將是市場 V 型反轉的關鍵時點。
- 長期投資者可採分批進場策略,保留資金應對進一步下跌,同時關注企業庫藏股動態及政策利多(如禁空令)。
- 油價等商品投資需拉長投資期限,短期內難見明顯反彈,需等待全球需求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