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5
2020-05-25(一)中國實體遭美列貿易黑名單,美股近平盤作收
- 中國實體遭美列貿易黑名單,美股近平盤作收
- 螞蟻搬象?散戶融資餘額衝高
- 土洋對作!外資狂賣鴻海、官股券商拚命買
- 台灣 GDP 能否保 1,本周揭曉
- 陸推港版國安法,香港風雲再起
- 避險買盤帶動,金價年底挑戰 2,000 美元天價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動態
- 美股上週五受美中情勢緊張及復工消息影響,四大指數收近平盤,標普與納斯達克指數單週上漲超過 3%
- 美國散戶因疫情導致運動賭盤停擺,大量資金湧入股市,散戶融資餘額創近期新高
- 美國因陣亡將士紀念日休市一天,市場焦點轉向後續經濟數據及復工進展
台股市場表現
- 台股散戶融資餘額創疫情以來新高,顯示散戶投資熱度高漲,但外資持續賣超,週五台股失守萬一關卡
- 外資賣超集中於金融股(如元大金、玉山金、中信金)及權值股(如鴻海、台積電),內資積極買進形成對作
- 台股短線面臨三大危機:外資賣超金額創新高、散戶融資餘額過高、技術指標處於高檔,需觀察反轉訊號
台灣經濟展望
- 台灣 GDP 預計於 5 月 28 日公佈,IMF 預估第二季成長率為 -4%,主計處樂觀預測可保 1%
- 主計處估計全年 GDP 成長率約 1.3% 至 1.8%,受振興券與紓困金政策支撐,優於 IMF 預測
- 主計處因掌握更多數據,對 GDP 預估較具參考價值,市場預期台灣經濟表現相對穩健
香港市場與國安法影響
- 香港受國安法消息影響,恒生指數上週五大跌 1349 點,2019 年以來連續三季 GDP 衰退,第三季衰退 2.8%
- 外資自 2019 年反送中事件已大規模撤離,港股表現落後全球股市,2020 年持續承壓
-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受挑戰,資金可能轉向新加坡,長期 GDP 衰退風險高於預期
金價與避險情緒
- 金價今年上漲約 12%,受避險買盤及美元貶值預期推動,成為抵消股市波動的資產配置選擇
- 黃金投資自去年 11 月 1530 美元布局,至當前約 1750 美元,短線獲利可觀,長期配置助穩定資產
- 金價上漲與美中貿易戰升溫及美元量化寬鬆政策相關,後續需關注疫情結束後美元貶值效應
美中貿易與全球經濟
- 美中貿易緊張加劇,美國將 33 家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市場短期受干擾但影響有限
- 美國聯準會量化寬鬆為防通縮,非引發惡性通膨,貨幣政策支撐股市反彈,負債增加為長期風險
- 美中爭霸若未達全面戰爭,雙方可能因股市穩定需求而和談,2018 年貿易戰後股市拉抬即為例證
投資策略與市場觀察
- 短期內台股不建議急於進場,應觀察外資動向、散戶融資降溫及技術指標反轉訊號
- 港股跌幅已深具抄底潛力,但需待美中政治角力趨緩,預計川普選舉後情勢可能明朗
- 航空股短期受內資買盤帶動有抄底機會,但因產業基本面疲弱,適合短期價差操作而非長期投資
觀點整理
美股市場
- 整體表現:
- 上週五(2020 年 5 月 22 日)美股四大指數因美中情勢緊張及復工消息影響,收盤接近平盤,但整週標普和納斯達克指數上漲超過 3%,顯示持續反彈格局。
- 美國因陣亡將士紀念日(5 月 25 日)休市,當天無美股交易數據。
- 散戶動向:
- 美國散戶融資餘額創近期新高,CNBC 報導指出,因疫情導致運動賽事停擺,賭盤需求轉向股市,帶動散戶大規模湧入,推高融資餘額。
- 貨幣政策與通膨:
- 美國聯準會大規模印鈔(量化寬鬆)非為救股市,而是為避免通縮。主持人認為,美國印鈔不會引發惡性通膨,因其目的是應對通縮風險,全球目前仍存通縮陰霾。
- 量化寬鬆的副作用主要在債務累積,未來可能通過溫和通膨還債,但美元作為主流貨幣,短期內不會引發惡性通膨或美元資產泡沫破裂,僅可能出現其他資產泡沫。
- 疫情與復工:
- 美國復工尚未全面到位,僅福特兩廠傳出二次感染,總體疫情數據呈穩定下降趨勢,短期無大規模二次感染跡象。
- 巴西疫情嚴重(確診人數達 35 萬,全球第二),川普下令限制巴西非美國公民入境,對市場影響有限。
台股市場
- 市場表現:
- 台股上週五在外資賣超壓力下失守萬一關卡,但散戶融資餘額創疫情以來新高,顯示散戶買盤力道強勁,與外資對作明顯。
- 520 前建議逐步結清持股,目前進入多空角逐階段,短期宜觀望而非急於進場,長期則可持續定期定額或逢低買進。
- 三大風險:
- 外資賣超金額創新高,自 8,500 點反彈至萬一未見外資買盤。
- 散戶融資餘額快速上升,顯示借錢投資比例增加。
- 技術指標(如 K 值)處於短線高點,市場過熱。
- 若任一指標反轉(如外資回流、融資餘額下降或技術指標走弱),可考慮二次進場。
- 外資與內資動向:
- 外資集中賣超金融股(如元大金、玉山金、中信金)及權值股(如台積電、鴻海),因其流動性高,易於變現。
- 內資(國安基金及投信)積極買進金融股及權值股,對沖外資賣壓,但長期看內資買盤難敵外資賣壓。
- 航空股:
- 航空業因疫情影響績效不佳,雖有投信買盤抄底跡象,但不建議短期進場,僅適合賺取短期價差。
港股市場
- 市場表現:
- 港股受香港版國安法影響,上週五(5 月 22 日)恒生指數重挫 1,349 點。2019 年受反送中影響,外資已大規模撤離,港股表現遠遜全球股市。
- 2020 年第一季,香港 GDP 連續三季衰退(2019 年第三季衰退 2.8%),若指數再跌,可能跌破萬點。
- 金融地位:
-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核心,資金流動為 GDP 成長關鍵,外資持續撤離將加速 GDP 衰退,短期內新加坡可能取代香港成為亞洲資金流入地。
- 長期看,美中貿易戰趨緩後,資金可能回流香港,因中共不會輕易放棄香港金融地位,抄底機會存在,但需待政治角力緩和(可能在川普選舉後)。
- 交易制度:
- 港股通(滬港通、深港通)受國安法影響有限,因香港仍是北方資金進出 A 股的主要管道。
黃金市場
- 價格表現:
- 2020 年黃金價格上漲約 12%,從 1,530 美元(2019 年 11 月)攀升至 1,750 美元左右,過去一個月及一季均站穩月線與季線,投資者普遍獲利。
- 投資價值:
- 黃金不配息,主要作為股市下挫時的避險資產,能抵消股市損失,適合資產配置。
- 若投資者自疫情初期配置黃金,總資產應為正收益或至少不賠。
- 未來展望:
- 黃金價格受兩因素驅動:(1)恐慌情緒升溫(如美中貿易戰加劇);(2)美元貶值(因量化寬鬆釋放大量貨幣)。
- 短期內因疫情關注度高,美元作為保守貨幣需求強,川普近期支持強勢美元(有利選舉前股市拉抬)。疫情結束後,美元可能貶值,推升黃金價格。
台灣經濟數據
- GDP 預估:
- 台灣 GDP 數據將於 5 月 28 日公布,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第二季成長率為 -4%,主計處則樂觀認為可保 1%(2 月預估全年成長 2.37%,現調整為 1.3% 至 1.8%)。
- 主持人傾向相信主計處預估,因其掌握最終數據發布權,振興券及紓困金亦有助經濟表現。
- 股東會:
- 近期股東會密集舉行,建議投資者避免親自參加以降低感染風險,可待新聞報導或線上直播獲取資訊。
美中貿易戰與全球經濟
- 貿易戰影響:
- 美中貿易戰加劇(如 33 家中國企業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對美股、港股形成壓力,但不構成黑天鵝事件,因外資已在 2019 年反送中時期大規模撤離香港。
- 貿易戰引發的恐慌若過大,雙方領導人可能和談以拉抬股市(如 2018 年股災後川普釋放利多)。
- 全球經濟:
- 全球股市與經濟脫鉤但保持正相關,領先經濟約 3 至 6 個月,因貨幣寬鬆資金多流入風險資產(如股票、債券),推高資產泡沫。
- 若泡沫過高,可能引發自發性破裂,此時為進場時機。
- 美元與貨幣政策:
- 美國量化寬鬆旨在避免通縮,短期無通膨風險,長期債務問題需通過溫和通膨解決。
- 川普近期支持強勢美元以吸引資金流入美股,選舉後(2020 年 11 月)美元可能貶值,影響黃金及股市表現。
總結
主持人認為當前市場處於多空角逐階段,台股短期宜觀望,長期可定期定額;美股反彈持續但需關注二次感染風險;港股受國安法衝擊,長期有抄底潛力;黃金為避險資產,適合配置以對沖股市波動。台灣 GDP 數據偏樂觀,美中貿易戰影響可控,全球經濟與股市脫鉤但具正相關,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外資動向及技術指標變化。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