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5
2020-05-13(三)第二波疫情恐懼升溫,四大指數全黑
- 第二波疫情恐懼升溫,四大指數全黑
- 台股黑天鵝亂舞,終結連五紅
- 川普下令,美聯邦退休基金撤出中國
- 貿易摩擦升溫,中國禁四家澳商牛肉進口
- 【WSJ】Fed 會實施負利率?現在要賭還太早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表現與影響因素
- 美股道瓊指數下跌 457 點,跌幅 1.89%,收於 23,764 點,顯示市場情緒轉向悲觀
- 科技股樂觀情緒消退,主因美中關係緊張升溫及第二波疫情恐慌,納斯達克指數下跌 189.79 點,跌幅 2.06%
- 川普下令聯邦退休基金撤出中國投資,引發華爾街恐慌,顯示地緣政治風險對市場的即時影響
台股市場動態
- 台股終結連續五天收紅,下跌 133 點,跌幅 1.2%,收於 10,879 點,成交量為 1,744 億元
- 外資大賣 250 億元,為近四天最大賣超,顯示外資對台股信心不足,金融股受重創
- 內資買盤力道強勁,支撐大盤未進一步重挫,預計 520 前台股將維持多頭趨勢
美中關係與全球脫鉤趨勢
- 美中貿易戰升溫,川普要求聯邦退休基金撤出中國,涉及金額未明確但引發市場緊張
- 全球化脫鉤加速,疫情暴露供應鏈依賴中國的風險,石化業集中中國導致歐美口罩短缺
- 中國禁止澳洲四家牛肉企業進口,影響中國牛肉進口總額 35%,顯示貿易報復針對高附加價值產品
澳洲與中國貿易摩擦
- 中國對澳洲牛肉加工品徵收高額關稅,影響四家企業出口總額約 35 億元,占中國牛肉進口四成
- 中國傾向進口原物料而非加工品,限制澳洲高附加價值產品,顯示支持國內產業轉型策略
- 澳洲因要求調查新冠病毒起源引發中方反彈,貿易摩擦升溫可能導致澳洲經濟損失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突破 420 萬,死亡人數達 28.7 萬,美國確診 130 萬,死亡 8 萬
- 俄羅斯疫情惡化,確診人數達 23 萬,超越西班牙、英國,成為世界第二重災區
- 疫情暴露全球化供應鏈脆弱性,歐洲因缺乏石化業無法快速生產口罩,凸顯脫鉤挑戰
聯準會負利率討論
- 聯準會基準利率上週短暫進入負利率區間,川普推文支持負利率政策,施壓主席鮑爾
- 負利率可能刺激投資與消費,但市場擔憂其宣示性意味經濟環境惡化,投資人信心受挫
- 歐洲與日本負利率經驗顯示經濟未明顯復甦,若聯準會採行負利率,影響尚待觀察
台灣紡織業與食品股分析
- 紡織業受疫情與東南亞競爭影響,如儒鴻法說會透露未來數月營運悲觀,東京奧運取消衝擊需求
- 食品股抗跌性優於金融股,加工食品(如冷凍食品)銷售因疫情而增加,餐飲類股(如王品)則受重創
- 建議投資者區分餐飲與加工食品股,金融股因與景氣聯動性高,跌幅較深,需謹慎觀察賣壓點
觀點整理
美股市場
- 整體表現:美股三大指數全面下跌,道瓊指數下跌 457.21 點 (-1.89%,收 23,764 點),納斯達克指數下跌 189.79 點 (-2.06%,收 9,002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49.07 點 (-2.77%,收 1,725 點)。
- 下跌原因:
- 美中關係緊張:美中貿易戰升溫,川普下令美國聯邦退休基金撤出中國投資,引發市場恐慌。
- 疫情恐慌:第二波疫情爆發的恐懼加劇,特別是俄羅斯疫情惡化,確診數達 23 萬,成為全球第二重災區。
- 科技股樂觀情緒消退:市場對科技股的信心受到打擊。
- 負利率討論:
- 聯準會是否實施負利率備受關注。川普推文表示美國應跟隨其他國家(如歐洲、日本)實施負利率,但聯準會主席鮑爾明確反對,因美國從未實施過負利率,效果未知。
- 負利率可能導致商業銀行將資金從央行轉向投資或消費,但也可能加劇投資人悲觀情緒,暗示全球經濟環境惡化。
- 市場展望:目前下跌被視為長期多頭趨勢的正常修正,尚未確認是否為反轉,需持續觀察。
台股市場
- 整體表現:台股終結連續五天上漲,大跌 133 點 (-1.2%,收 10,879 點),成交量 1,744 億元。
- 外資動向:外資賣超 250 億元,為近期最大賣超金額,今年累計賣超達 6,000 億元。外資操作不穩定,內資買盤力道強勁,支撐大盤。
- 金融股表現:金融股受外資賣壓影響,跌幅較大,與景氣循環高度相關。內資買盤主要集中於生技、風電及中小型電子股,金融股吸引力較低。
- 展望:
- 在 520 之前,內資買盤預計持續支撐台股,跌幅不會過大。
- 國際局勢(如美中貿易戰、疫情發展)仍是影響台股的主要因素。
- 金融股賣壓點需密切關注,後續將進一步分析。
全球化與脫鉤
- 疫情暴露全球化問題:
- 個人防護裝備(PPE,如口罩、防護衣)短缺,凸顯全球供應鏈依賴中國的風險。石化業等高污染產業因全球化移至中國,導致歐美缺乏生產能力。
- 歐洲因環保意識高漲,石化業外移,疫情期間無法快速生產 PPE,顯示全球化後果。
- 脫鉤挑戰:
- 疫情促使各國意識到供應鏈自主的重要性,但完全脫鉤中國難度高,因中國擁有完整上下游供應鏈。
- 脫鉤可能導致產業轉移至東南亞(如越南),但對中國經濟的實質傷害尚不明朗,中國可能透過產業轉型應對。
- 美中關係:
- 川普下令聯邦退休基金撤出中國,屬實質行動而非單純消息,顯示美中矛盾加劇。
- 市場對此高度敏感,投資人緊張情緒上升。
中澳貿易摩擦
- 背景:澳洲要求調查新冠病毒起源,引發中國反彈,中國對澳洲牛肉加工品實施進口禁令,並對大麥徵收 73% 高額關稅。
- 影響:
- 受影響的四家澳洲牛肉企業占中國牛肉進口總額 35%,貿易額約 35 億元,對澳洲經濟造成顯著衝擊。
- 中國傾向進口澳洲原物料(如小麥、玉米),而限制高附加價值產品(如牛肉),以支持國內畜牧業發展。
- 中澳關係:
- 雙方長期維持平衡,中國依賴澳洲原物料,澳洲依賴中國市場。
- 中國近年限制進口中間財,鼓勵國內產業轉型,顯示在貿易摩擦中占優勢。
- 展望:需觀察澳洲是否在政治壓力下妥協。
其他觀點
- 疫情現況:
- 全球確診數超過 420 萬,死亡數達 28.7 萬;美國確診 130 萬,死亡 8 萬。
- 俄羅斯疫情惡化,超越西班牙、英國等,成為全球第二重災區,需持續關注。
- 紡織業展望:
- 台灣紡織業(如儒鴻、寶成)受疫情及東南亞競爭影響,營運前景悲觀。
- 東京奧運延期及東南亞本土紡織業崛起,削弱台灣紡織業競爭力,短期不建議投資。
- 食品股分析:
- 食品股抗跌性優於金融股,但需區分餐飲類(如王品,受疫情衝擊較大)與加工食品類(如聯華,銷售較穩定)。
- 疫情期間,加工食品因消費者囤貨需求,表現相對較佳。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