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5
2020-05-22(五)中美港關係山雨欲來,四大指數全數收黑
- 中美港關係山雨欲來,四大指數全數收黑
- 台股四利多撐腰,站回萬一
- 美參院通過議案,緊盯中概股
- 美追殺華為,殃及 IC 設計
- 台幣實質匯率連三月超越韓元
- 資本市場新構想,金管會研擬設中小企業板
- 紓困保險化,黃天牧承諾一個月內提案
- 美初領失業救濟、PMI 雙雙改善
- 歐元區 5 月 PMI 止跌回升
- 復工又傳確診,福特兩廠短暫關閉
摘要整理
全球財經市場動態
- 中國人大會議審議香港版國安法,引發全球關注,美國總統川普表示若法案實施將強力回應,導致地緣政治緊張升溫
- 美國四大指數因政治敏感度上升全面收黑,道瓊指數下跌 101.78 點(0.41%),標普 500 下跌 23.1 點(0.78%),納斯達克下跌 90.89 點(0.97%)
- 美中對抗加劇,川普將對中國強硬立場作為競選連任籌碼,預計至 2020 年 11 月選舉前對中壓制力道將持續增強
台股表現與趨勢分析
- 台股受資金寬鬆、外資回流及華為提前下單等利多因素推動,大漲 145 點,收於 11,000 點以上,重返五日線
- 台股尚未突破年線(約 11,500 點),需站上年線才能確認多頭趨勢,否則仍需謹慎觀察短期波動
- 華為因美國禁令即將於 120 天後生效,積極提前下單,帶動台股供應鏈動能,推升電子股表現
美國政策與市場影響
- 美國參議院通過中概股監管法案,要求在美上市外企連續三年遵守會計審查並證明不受外國政府控制,否則面臨下市風險
- 中概股如阿里巴巴、騰訊因此重挫,顯示美中爭端對中企股市影響顯著,短期波動將持續受地緣政治影響
- 美國要求台灣 IC 設計產業(如聯發科、瑞昱、聯詠、力積電)與中國供應鏈脫鉤,台積電也面臨在美設廠及技術轉移壓力
疫情與經濟復甦觀察
- 美國福特汽車兩廠因疫情復發短暫關閉,顯示疫情控制仍具不確定性,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歐美疫情發展
- 美國初領失業救濟人數較前週減少 25 萬人,五月 PMI 從 36.1% 升至 39.8%,顯示經濟復甦跡象
- 歐元區五月 PMI 從 30.5% 回升至 40%,經濟活動有所改善,但疫情二次爆發風險仍需警惕
台幣與韓元匯率比較
- 台幣實質匯率連續三個月超越韓元,主要因外資拋售韓股速度快於台股,韓國出口衰退達 22%,遠高於台灣的 2.2%
- 實質匯率以購買力比較,如台灣薪資可買蘋果數量高於韓國,顯示台幣購買力增強
- 韓元貶值因外資將韓元兌換美元,導致實質匯率下降,台灣相對穩定的出口與股市表現支撐台幣
台灣資本市場新政策
- 金管會新任主委黃天牧計畫創立中小企業版,類似英國 AIM 市場,針對資本額 5000 萬以下企業提供融資管道
- 黃天牧提出紓困保險化構想,計劃一個月內提案,要求保險業承擔部分政府紓困支出,以減輕財政赤字壓力
- 中小企業版可能面臨外資快速進出風險,保險業因近年獲利縮減與資本要求提高,承擔紓困資金能力存疑
觀點整理
全球市場與美中關係
-
中國人大會議與香港國安法:
- 中國人大第 13 次會議審議香港版國安法,引發全球關注。
-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若中國推動此法案,美國將採取強硬措施應對,但具體法案內容尚不清楚。
- 此事件導致全球政治敏感度上升,美中緊張關係加劇,影響全球市場情緒,四大指數(道瓊、標普、納斯達克、費城半導體)全面收黑。
- 主持人預測,川普將對中國的強硬立場作為競選連任的關鍵策略,至 11 月美國大選前,對中國的壓制力度只會增強。
-
美國參議院中概股法案:
- 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連續三年遵守美國會計審查,並聲明不受外國政府控制,否則可能被強制下市。
- 此法案針對中概股(如阿里巴巴、騰訊),導致相關股票全面重挫,因企業難以證明完全不受中國政府影響。
- 美中對立為未來常態,無論川普是否連任,美國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不會改變。
-
美中貿易與華為禁制令:
- 美國持續追殺華為,擴大禁制令範圍至 IC 設計上游產業(如聯發科、瑞昱、聯詠、力積電),要求供應鏈選邊站,與中國脫鉤。
- 台積電因美國要求在美設廠,涉及專利技術轉移,顯示美國意圖全面封殺華為。
- 華為禁制令剩 120 天寬限期,導致華為瘋狂提前下單(例如對台積電下單 210 億美元),但台積電因產能滿載未明確接受。
- 主持人預測,若禁制令如期生效,台系供應鏈可能在 2020 年第四季或 2021 年第一、二季面臨訂單萎縮。
台灣市場表現
-
台股動態:
- 台股受惠於資金寬鬆、520 外資認錯、軋空及華為提前下單等利多因素,大漲 145 點,收在 11,000 點以上,站上五日線。
- 然而,台股仍在年線(約 11,500 點)之下,尚未確認完全多頭趨勢,需突破年線才能展開第二波多頭行情。
- 目前台股處於震盪格局,建議投資人謹慎觀察,待突破年線後再進場。
-
華為供應鏈與台股:
- 華為提前下單帶動台股動能,尤其是電子股表現強勁。
- 然而,120 天後禁制令生效,台系供應鏈可能面臨斷貨風險,影響未來財報表現。
- 主持人建議短期操作者可利用華為下單熱潮,但需注意長期風險。
-
觀光業建議:
- 觀光業(如飯店業)受疫情衝擊嚴重,主持人以玩笑語氣提及 Motel 休息費用低至 300 元,顯示行業低迷,建議投資人暫勿逢低進場。
匯率與實質購買力
- 台幣實質匯率:
- 台幣實質匯率連續三個月超越韓元,原因包括外資拋售韓股速度快於台股,以及韓國出口衰退(-22%)遠高於台灣(-2.2%)。
- 實質匯率以購買力衡量(如以薪資可購買的蘋果數量比較),顯示台灣實質購買力相對韓國更強。
- 主持人以「大麥克指數」解釋實質匯率,強調其與明目匯率的區別,明目匯率反映物價差異,實質匯率則衡量實際購買力。
台灣資本市場新政策
-
中小企業版:
- 新任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計畫創立中小企業版,類似英國 AIM 或新加坡凱利板,針對資本額 5,000 萬以下的企業提供融資管道。
- 主持人指出,此舉雖具多元性,但中小企業版股本小,易受外資操控,存在籌碼不足風險,可能引發金融不穩定。
-
紓困保險化:
- 黃天牧承諾一個月內提案紓困保險化,建議政府提前購買保險,未來紓困時由保險公司理賠,以減輕財政赤字壓力。
- 主持人質疑此政策可行性,因保險業近年獲利受限(匯率波動、利差縮小、資本要求提高),難以承擔大規模支出。
- 儘管如此,主持人肯定黃天牧的積極態度,但認為需平衡保險業負擔與政府財政需求。
疫情與經濟復甦
-
美國疫情與市場影響:
- 美國福特汽車廠因部分員工確診新冠病毒,兩廠短暫關閉,顯示疫情控制仍具不確定性。
- 美國初領失業救濟人數減少 25 萬人,五月 PMI 從 36.1% 升至 39.8%,顯示經濟略有改善。
- 歐元區五月 PMI 從 30.5% 回升至 40%,疫情影響趨緩。
-
投資建議:
- 主持人強調,疫情發展是影響市場的關鍵,建議投資人密切關注歐美疫情動態。
- 若疫情未出現二次爆發,股市可能持續上漲;若疫情惡化,建議持有現金以降低風險。
- 短期投資者需根據美中角力與疫情消息操作,中長期投資者則應關注疫情恢復力道與經濟基本面。
總結與展望
-
市場展望:
- 短期內,美中緊張關係與疫情不確定性將持續影響市場波動,台股需突破年線(11,500 點)才能確認多頭趨勢。
- 華為供應鏈短期受惠於提前下單,但長期需警惕禁制令帶來的訂單萎縮風險。
- 投資人應謹慎操作,保留現金以應對潛在二次疫情或地緣政治衝擊。
-
互動與建議:
- 主持人鼓勵聽眾在 GinMoney 平台或財經號角留言互動,分享投資問題。
- 提醒投資人疫情期間減少外出,謹慎應對市場不確定性。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