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5
2020-05-11(一)經濟慘且盈餘平庸,美股為何漲得有理?
- 經濟慘且盈餘平庸,美股為何漲得有理?
- 長線保護短線概念股,擇優分批布局
- 國家隊買不停,點火台股 520
- 人行看貨幣政策,四個警示
- WSJ:美與台積討論設廠
- 鴻海 Q2 奮起,最壞情況已過
- 保費 7 月調漲,估 10% 起跳
- CPI 狂跌,通貨緊縮危機?
- 三因素牽動,金價叩關 1,800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表現與納斯達克指數分析
- 美股近期表現強勁,納斯達克指數由黑翻紅,今年累計上漲 38%,從三月低點反彈 2500 點
- 美國經濟數據慘淡,但科技股帶動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6%,收於 9121 點
- 美股整體上漲 608 點,周漲幅 2.6%,收於 24331 點,顯示多頭趨勢明顯
台股市場動態與投資策略
- 台股上漲 58 點,收於 10901 點,距離 11000 點僅差 99 點,成交量達 1856 億元
- 國家隊買盤強勁,八大公股行庫四日內買超 84 億元,占大盤成交量 4.4%
- 建議投資者避免追高,應聚焦尚未漲完且具補漲空間的中小型電子股與風電、生技概念股
漲跌幅計算邏輯與投資心態
- 漲跌幅計算基點不同,資產從 2 元跌至 1 元為跌 50%,回升至 2 元需漲 100%
- 投資應在市場悲觀時抄底,2 月台股從 8500 點漲至 1 萬點,顯示低點布局效益
- 短期追高風險高,應秉持「少賺不會死,賠錢才會死」原則,謹慎操作
中國貨幣政策與逆周期調節
- 中國人民銀行報告指出全球經濟短期衰退,下半年有望恢復,疫情反覆影響貨幣政策
- 中國自 2016 年推動去槓桿,疫情後被迫加槓桿,2020 年第一季營收衰退 47%
- 逆周期調節避免產能過剩,防止景氣高點泡沫破裂導致存貨呆帳
台積電與鴻海市場展望
- 台積電可能因美國戰略需求在美設廠,聚焦軍事晶片生產
- 鴻海第一季營收衰退 47%,預計第二季表現優於第一季,法說會前外資動向受關注
- 鴻海反彈幅度有限,股價波動性低,外資參與度不高
保費調整與通縮風險
- 7 月起保費預估調漲 10% 至 20%,新台幣保單降幅不超 1%,美元保單不超 2%
- 台灣 4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減 0.97%,連續三個月負成長,創 2009 年 12 月以來最大跌幅
- 通縮主因油價下跌而非消費力道減弱,5 月消費動能因母親節回升,預計物價回穩
金價趨勢與市場觀察
- 金價接近 1710 美元,市場看好上漲至 1800 美元,顯示避險需求增強
- 通縮風險可能推升金價,因物價下跌引發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擔憂
- 台灣消費動能強勁,餐廳母親節爆滿,顯示內需支撐經濟復甦
觀點整理
美股市場與納斯達克表現
- 觀點:美股近期表現強勁,尤其是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已由黑翻紅,但尚未完全超越疫情前水準。
- 具體數據:
- 過去一週,美股道瓊指數上漲 608 點(2.6%),收 24,331 點;標普 500 上漲 3.5%,收 2,929 點;納斯達克上漲 6%,收 9,121 點。
- 納斯達克較 3 月低點(約 6,600 點)反彈 2,500 點,漲幅 38%,但因下跌基點不同(例如 12,000 點跌至 8,500 點為 30% 跌幅,漲回需 41%),尚未完全恢復疫情前水準。
- 分析:
- 美國經濟數據「慘不忍睹」(如失業率激增),但科技股帶動市場樂觀情緒,反映投資人預期全球需求持穩。
- 納斯達克與台股連動性較高,其多頭趨勢可能帶動台股,但投資人需警惕追高風險。
- 投資建議:長期投資者不宜在此時大舉進場,應等待下一波修正(如跌破萬點)再布局,強調「少賺不會死,賠錢才會死」。
台股市場與內資動能
- 觀點:台股受內資強力支撐,站上季線,短期多頭動能強勁,520 就職典禮前難大跌,但高點追進風險高。
- 具體數據:
- 5 月 8 日台股上漲 58 點(0.50%),收 10,901 點,距 11,000 點僅差 99 點,成交量 1,856 億元。
- 八大公股行庫上週四天買超 84 億元,佔大盤成交量 4.4%,護盤效應明顯。
- 外資買超轉向中小型股(金融、生技、風電、小股本電子股),對權值股(如台積電、鴻海、聯發科)買盤力道有限。
- 分析:
- 國安基金未退場,禁空令持續,支撐台股難以下跌,內資(投信、散戶)積極進場,推升生技、風電等與蔡政府政策相關的族群。
- 台股自 8,500 點反彈至萬點以上,內資主導漲勢,但權值股上漲力道較弱,顯示部分投資人仍被套牢(多數持有權值股或 ETF)。
- 外資佔比降至約 35%,影響力不如以往,內資主導市場。
- 投資建議:
- 短期內台股多頭趨勢難逆,但長期投資者不宜追高,應等待修正(如跌破萬點)再分批布局。
- 挑選尚未漲完、具補漲空間的個股,需分析是否因公司問題或產業因素未上漲。
- 定期定額若未轉紅,可能是策略錯誤或選股不佳(如選到落後大盤的產業)。
漲跌幅邏輯與投資誤區
- 觀點:投資人常誤解漲跌幅百分比,需理解基點差異,避免高估復甦幅度。
- 細節:
- 例如,股價從 2 元跌至 1 元(跌 50%),需漲 100% 才能回到 2 元;納斯達克跌 30%(12,000 點至 8,500 點),需漲 41% 才能回本。
- 觀光或食品股跌 50% 後漲 60%,看似強勁,但實際未回到原點,投資人需謹慎解讀。
- 投資建議:關注實質點位而非百分比,避免被誇大漲幅誤導。
中國貨幣政策與逆周期調節
- 觀點:中國人民銀行(人行)透過逆周期調節避免產能過剩,但疫情迫使加槓桿,需警惕後續風險。
- 細節:
- 人行自 2016 年推行去槓桿政策(包括產業轉型、一帶一路消化過剩產能),避免景氣高點時產能過剩導致呆帳。
- 2020 年 2 月因疫情衝擊,中國被迫加槓桿鼓勵生產;隨著疫情趨緩,需重新去槓桿以防產能過剩。
- 景氣波動影響生產週期,需求下降後供給才跟進調整,生產週期落後於景氣週期。
- 分析:人行報告顯示四項趨勢(未詳述),其中逆周期調節為重點,後續需觀察是否有效控制產能。
台積電與鴻海動態
- 台積電:
- 觀點:台積電可能因美國戰略需求在美設廠,顯示地緣政治影響產業布局。
- 細節:根據《華爾街日報》,台積電可能在美國設廠,專注軍事晶片生產,反映美國對供應鏈安全的重視。
- 分析:此舉可能提升台積電國際影響力,但設廠成本及效益需後續觀察。
- 鴻海:
- 觀點:鴻海第一季營收衰退嚴重,但最壞情況已過,第二季表現可望改善。
- 細節:
- 第一季營收年減 47%,超預期(封城影響集中在 3 月,1-2 月應較輕微)。
- 5 月 15 日線上法說會將透露更多展望,鴻海表示最壞情況已過,第二季表現將優於第一季。
- 消費品(如汽車)具延後消費特性,疫情後需求可望回補,推升營收。
- 分析:鴻海反彈幅度不如其他中小型股,外資參與度低,股價波動性較小,需待法說會後觀察市場反應。
保費調整與低利率環境
- 觀點:7 月起儲蓄型保單保費將調漲 10%-20%,反映全球低利率環境對保險業的衝擊。
- 細節:
- 新台幣保單降幅不超 1%,美元保單不超 2%,金管會爭取下調幅較小。
- 全球利率從 2% 降至 0%,美元保單吸引力下降,銀行已撤下相關廣告。
- 投資建議:持有或即將續約保單的投資人需關注 7 月調漲影響,提早規劃。
CPI 通縮與油價影響
- 觀點:台灣 4 月 CPI 年減 0.97%,連續三個月負成長,顯示通縮風險,但主因來自油價下跌,而非消費需求萎縮。
- 具體數據:
- 4 月 CPI 年減 0.97%,為 2009 年 12 月以來最大跌幅,僅次於 2008 年金融海嘯。
- 主計處認為通縮與本土消費行為關聯不大,生技產品及量販店消費抵消觀光、餐飲損失。
- 分析:
- 通縮原因分兩類:需求萎縮(無人消費)或原物料價格下跌。台灣通縮主要因油價崩跌(原油跌至負值),導致塑膠製品等成本下降。
- 台灣消費動能仍強(如母親節餐廳爆滿),5 月 CPI 可望回升,受歐美復工帶動。
- 投資建議:持續觀察 5 月 CPI,若回升則通縮風險降低;若持續下跌,需警惕經濟衝擊。
金價走勢
- 觀點:金價逼近 1,800 美元(當前約 1,710 美元),市場全面看好上漲趨勢,適合長期配置。
- 細節:金價受美元貶值及避險需求推動,後續有突破 1,800 美元潛力。
- 投資建議:黃金作為避險資產,適合長期持有,無需頻繁盯盤。
總結與投資建議
- 市場氛圍:
- 美股納斯達克由黑翻紅,帶動台股樂觀情緒,但尚未完全恢復疫情前水準。
- 台股受內資及國安基金支撐,520 前多頭動能強,但權值股表現落後,中小型股(如生技、風電)領漲。
- 投資策略:
- 長期投資:不宜追高,等待下一波修正(如台股跌破萬點)再分批布局,挑選具補漲空間的個股。
- 短期操作:可關注中小型電子股、生技、風電族群,但需分析個股是否因公司或產業因素未漲。
- 黃金:作為避險資產,適合長期配置。
- 保費:關注 7 月保費調漲影響,提早規劃。
- CPI 通縮:持續追蹤 5 月數據,警惕通縮風險。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