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4
2020-04-24(五)吉利德爭議性報告攪局,美股高低震盪收平
- 吉利德爭議性報告攪局,美股高低震盪收平
- 反壓沉重,高低點震盪逾 160 點,上漲 58 點力守 10 日線
- 美財長:8 月重啟經濟活動
- 工業、製造業生產,上季創高
- 美國、歐元區 PMI 探歷史低點
- 餐飲、百貨 3 月慘,營收大跌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動態
- 美股因吉利德藥廠瑞德西韋研發報告爭議,高低震盪收平,漲跌互見,道瓊指數上漲 39.44 點(0.17%),收於 23515 點
- 納斯達克指數下跌 0.63 點(0.01%),收於 8494 點,顯示市場對疫情藥物研發進展信心不足
- 油價影響市場情緒,前兩日負油價後反彈至 15 美元以上,緩解部分市場恐慌
台股走勢分析
- 台股上漲 58 點,收於 10366.51 點,守住十日線,成交量達 1547 億元
- 市場呈三角格局,季線(10500 至 10700 點)向下壓,月線向上頂,震盪區間逐漸收窄
- 外資賣壓沉重,內資(散戶、投信)買盤強勁,台股短期趨勢取決於全球局勢
原油市場與避險策略
- 原油公司透過長期放空石油避險,負油價(-37.62 美元)未導致大規模倒閉,顯示避險策略有效
- 油價從負值反彈至 15 美元以上,市場預期 5 月歐美復工將拉抬需求
- 負油價為短期投機現象,非長期趨勢,原油庫存壓力仍存
全球經濟數據總結
- 美國第一季工業製造業生產指數創歷史新高(107.77 及 108.89),顯示製造業韌性
- 美國及歐元區 PMI 指數三月創歷史低點(美國 27.4,歐元區 13.5),四月中持續低迷,反映疫情衝擊
- 台灣餐飲及百貨業三月營收年減 21.6%,蒸發 200 億元,超市及電商營收則年增三成
美國經濟復甦政策
- 美國計劃 5 月至 6 月部分復工,8 月全面重啟經濟,川普簽署 4840 億美元紓困案
- 美國失業人口兩週內達 2000 萬,中小企業因流動性危機倒閉風險高,47% 勞工受雇於 500 人以下企業
- 美國中產以下階級平均存款僅 2200 美元,顯示流動性風險遠高於華人
國際政經局勢
- 全球新冠確診突破 260 萬人,死亡 18.6 萬人,美國確診超 85 萬人
- 中國追加 3000 萬美元支持 WHO,美國揚言若 WHO 不改革將永久撤資,顯示國際角力加劇
- 中東局勢因美國對伊朗強硬態度升溫,推升油價反彈
供應鏈與石化業挑戰
- 歐洲因環保政策缺乏石化業,疫情下防護裝備原料短缺,依賴中國供應鏈
- 台灣具石化業優勢,自產防護裝備能力強,凸顯國土安全重要性
- 全球化導致供應鏈脆弱,三星因日韓貿易戰及中國斷鏈面臨困境
零售與服務業趨勢
- 台灣餐飲及百貨業三月營收衰退 21.6%,超市及電商營收年增三成,超市營收達 211 億元
- 外送產業因疫情快速成長,線上消費成為不可逆趨勢
- 便利商店營業額達 278 億元,零售業在疫情下表現穩健
觀點整理
美股市場
- 整體表現:美股因吉利德(Gilead)關於瑞德西韋的爭議性報告影響,高低震盪後收平,漲跌互見。報告顯示疫苗及藥物研發進展不如預期樂觀,對市場信心造成壓力。
- 指數表現:
- 道瓊指數上漲 39.44 點(0.17%),收於 23,515 點。
- 標普 500 指數下跌 1.51 點(0.05%),收於 2,797 點。
- 那斯達克指數下跌 0.63 點(0.01%),收於 8,494 點。
-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17.45 點(1.04%),收於 1,664.67 點。
- 影響因素:油價波動及吉利德藥物研發消息是市場焦點。美國初領失業救濟人數連續三週下滑,但總量仍高,顯示經濟復甦壓力。
台股市場
- 表現與趨勢:台股上漲 58 點,守住十日線,成交量為 1,547 億元。市場呈三角收斂格局,月線支撐穩固,但季線(10,500 至 10,700 點)持續下壓,震盪區間縮小,未來可能突破季線或跌破月線。
- 賣壓與買盤:外資賣壓沉重,內資(包含投信、散戶及老牌基金)買盤強勁,但難以抵銷外資影響。
- 投資建議:短線投資者可觀望,持股者需注意季線反壓及月線支撐作為進出場時機。
全球經濟與疫情
- 疫情概況:全球確診突破 260 萬人,死亡人數達 18.6 萬人,美國確診超過 85 萬人,212 個國家受影響。
- 國際局勢:
- 中國追加 3,000 萬美元支持 WHO 抗疫,顯示干預性增強。
- 美國國務卿蓬佩奥威脅若 WHO 不改革,將永久撤資,反映國際政經角力。
- **美國經濟 ල
油價與原油產業
- 油價波動:油價自負值(-37.62 美元)反彈至約 15 美元,接近崩跌前水準,但仍偏低。短期負值為系統性投機現象,非長期趨勢。
- 原油公司避險策略:原油公司長期透過做空石油避險,此次負油價使其避險策略生效,降低破產風險。除非油價長期低於 20 美元至年底,否則大規模倒閉潮不會立即發生。
美國經濟政策
- 復工計畫:美國計劃 5 至 6 月部分復工,8 月全面重啟經濟,川普將簽署 4,840 億美元紓困法案,繼前次 3,500 億美元後繼續支持失業人口。
- 經濟挑戰:47% 的美國勞工受雇於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因流動性危機而倒閉,非競爭力不足。美國人平均儲蓄僅 2,200 美元,遠低於華人,顯示流動性風險較高。
- 價值觀差異:美國強調避免貧窮代價戰勝疫情,與華人「生命至上」觀念不同,可能導致 5 月復工後疫情呈 W 型復發。
台灣經濟
- 工業製造業:第一季生產指數創歷史新高(107.77 及 108.89),受惠於 1、2 月強勁訂單,但汽車業(如國瑞)因中東需求減少,5 月起改半日生產。
- 餐飲與零售:
- 餐飲及百貨業 3 月營收年減 21%,蒸發 200 億元,為歷史最大單月減幅。
- 超市、便利商店及電子購物營收逆勢增長,超市年增 30%,達 211 億元;便利商店營收增至 278 億元。
- 外送產業因疫情快速成長,未來可能成為不可逆趨勢。
其他觀點
- 石化業與醫療物資:歐洲因環保意識缺乏石化業,導致防護衣、口罩等醫療物資依賴中國,凸顯國土安全隱憂。台灣因具備石化業而具備生產優勢。
- 全球化風險:三星因全球化供應鏈分散,任何斷鏈均造成嚴重影響;日韓貿易戰加劇零件供應問題。
- 技術指標:KD 及 MACD 指標因油價極端波動(負 37.62 美元)而失準,顯示技術指標在極端乖離下的局限性。
總結
主持人認為全球經濟受疫情重創,但美國積極紓困與復工計畫顯示強烈復甦意圖,油價與疫情進展為關鍵變數。台股震盪收斂,需關注外資動向及全球需求。台灣經濟在製造業表現強勁,但服務業與汽車業面臨挑戰,外送產業或成新趨勢。國際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需警惕。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