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4
2020-04-09(四)道瓊收漲近 780 點,標普 500 指數重回多頭領域
- 道瓊收漲近 780 點,標普 500 指數重回多頭領域
- 國安基金下周一例會,聚焦護盤不退場
- 前 Fed 主席柏南克示警:美 Q2 經濟恐萎縮 30%
- 美國加碼紓困,兩黨有共識
- CPI 連二負,4 月續跌機率大
- 酷碰券紓困緩不濟急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動態
- 美股昨日強勢反彈,標普 500 指數上漲 90.57 點,漲幅 3.41%,收於 2749 點,顯示市場進入明顯反彈格局
- 道瓊指數上漲 779.71 點,漲幅 3.44%,收於 23433 點,過去兩週反彈 23%,但整體趨勢仍處於試圖打底階段
- 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203.64 點,漲幅 2.58%,收於 8090 點,市場預期疫情控制進展帶動樂觀情緒,但上方套牢賣壓仍存
台灣股市與國安基金
- 台股近期表現不俗,但成交量未見爆量突破,顯示買盤力道雖強,缺乏強勁多頭動能,預估再漲 200-300 點將遇賣壓
- 國安基金下週一例會將討論是否退場及是否解除淨空令,過去六次護盤經驗顯示進場時點多為市場底部
- 外資持續賣超,但散戶因長期投資與存股概念興起,逆勢進場買盤強勁,跌幅未達 50% 不輕易停損
美國經濟展望
- 前聯準會主席伯南克預測美國第二季經濟萎縮 30%,認為不會出現 V 型復甦,預估 U 型復甦需 1-2 年
- 美國政府計劃第四波 2500 億美元紓困預算,聚焦小企業、醫院及地方政府援助,財政政策成為主要刺激手段
- 伯南克指出即使疫情受控,企業因現金流或財務危機倒閉將拖累經濟復甦,與主流分析師預期的 V 型反彈看法相左
台灣物價與通縮風險
- 台灣 3 月 CPI 年減 0.01%,連續兩月下跌,4-5 月預計持續下降,通縮風險上升,連續兩季下跌即符合通縮定義
- 歷史上台灣 60 年內有 7 次通縮,1964 年及 1983-1984 年通縮期間經濟成長率仍達 12.6% 及 10%,顯示通縮不全然負面
- 通縮影響工資縮水,觀光業等行業承擔較大跌幅,民眾因工資僵固性未立即感受到,但整體收入縮減影響經濟
酷碰券政策分析
- 台灣政府推酷碰券刺激觀光業,折扣約 25%,預估 1000 元折扣可帶動 4000 元消費,效果為消費券的 4 倍
- 2008 年消費券對經濟成長率貢獻僅 0.05%,因民眾多消費國外產品或未超出券額,效益不彰
- 酷碰券需自費消費,理論上刺激效果優於現金或消費券,但若民眾因經濟壓力不使用,可能加劇通縮現象
觀點整理
美股市場
-
市場表現與趨勢:
- 美股近期表現強勢,標普 500 指數在 2020 年 3 月經歷數十年來最差表現後,過去兩週反彈 23%,顯示明顯反彈格局,但尚未完全進入多頭趨勢。
- 道瓊指數上漲 779.71 點(漲幅 3.44%,收 23,433 點),標普 500 指數上漲 90.57 點(漲幅 3.41%,收 2,749 點),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203.64 點(漲幅 2.58%,收 8,090 點)。
- 美股已站上月線,顯示多頭力量強大,下跌空間有限,但上方仍有大量套牢賣壓,短期內難以突破高點。
- 主持人認為美股反彈與疫情控制進展有關,紐約州長表示社交距離措施已見效,市場預期疫情高峰可能已接近。
-
疫情與經濟復甦:
- 主持人引用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觀點,美國第二季經濟可能萎縮 30%,且不會呈現 V 型復甦,而是 U 型復甦,需 1 到 2 年才能回到正常經濟軌道。
- 主持人對 V 型復甦較樂觀,認為若疫情得到控制,消費需求可能快速反彈,帶動經濟在第二季或第三季結束時復甦,甚至台股可能回到 12,000 點或 13,000 點。
- 柏南克認為即使疫情解決,企業因財務危機倒閉可能導致經濟持續蕭條,主持人認同此觀點,認為企業倒閉是阻礙報復性反彈的關鍵因素。
- 美股尚未完全反映疫苗或解藥的利多消息,因不確定性仍高。
-
政策影響:
- 美國政府推出第四波 2,500 億美元紓困計畫,重點支援受疫情影響的小企業、醫院、地方政府及食品援助。
- 聯準會及財政部傾向以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僅依賴貨幣政策,主持人認為這反映貨幣政策效果有限,財政政策更針對疫情緩解。
-
投資建議:
- 主持人建議投資者謹慎操作,因美股可能已反映疫情控制的利多,短期內可能進入震盪階段。
- 若疫情控制持續進展,川普可能在 2020 年 11 月選舉前拉抬股市,但需警惕選後資產泡沫破裂風險。
台股市場
-
市場表現與趨勢:
- 台股近期表現不錯,但未呈現爆量突破,成交量未見明顯放大,顯示仍在反彈格局,而非強勁多頭趨勢。
- 台股抗跌性強,原因包括疫情控制良好及內資積極進場,尤其散戶在法人賣壓下仍持續買進,與過去(如 2008 年金融危機)散戶跟隨法人賣出的情況不同。
- 台股可能再上漲 200 到 300 點後面臨賣壓,投資者需注意風險。
-
國安基金與政策:
- 國安基金是否進場及是否解除淨空令是市場焦點,主持人認為國安基金過去六次護盤均成功抄底,顯示其進場時機精準。
- 國安基金目前宣示性意味濃厚,但未公開具體進場數據,市場猜測其是否已進場。
- 若國安基金持續護盤,多頭力道難以消退,但向上突破仍需時間。
-
投資者行為:
- 近年台股散戶受 ETF 及存股觀念影響,傾向長期價值投資,跌幅未達 50% 不輕易停損,與傳統散戶行為不同,支撐台股抗跌性。
台灣經濟與物價
-
通縮現象:
- 台灣 2020 年 3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 0.01%,連續兩個月下跌,4 月及 5 月預計持續下跌,可能連續兩季呈現通縮(連續兩季 CPI 下跌為通縮定義)。
- 通縮反映經濟萎縮,因物價下跌包含工資縮水,影響整體收入。部分產業(如觀光業)承擔較大跌幅,金融業薪資相對穩定。
- 台灣 60 年來有 7 次通縮紀錄(1964 年、1983-1984 年、1985-1986 年、2000 年網路泡沫、2009 年金融危機等),但多數通縮來自原物料下跌或產業變革,而非全球經濟惡化。
- 1964 年及 1983-1984 年通縮期間,經濟成長率仍達 12.6% 及 10%,顯示通縮不一定導致經濟衰退,視原因而定。
-
酷碰券政策:
- 台灣政府推出酷碰券(折扣券)刺激觀光業,與其他國家直接發放現金或消費券不同。
- 酷碰券需消費者自掏現金使用,理論上能放大貨幣增量效果,經濟部預估 1,000 元折扣可帶動 4,000 元消費(1 比 4 效果)。
- 相較之下,2008 年消費券效果不佳(經濟成長率僅提升 0.05%),因民眾多購買國外產品或未超出消費券額度。
- 酷碰券若民眾不願花費現金,可能加劇通縮,效果待後續經濟數據驗證。
總體經濟觀點
-
疫情與經濟復甦:
- 經濟復甦關鍵在於疫情控制,而非僅靠經濟政策。若疫情受控,消費需求可能快速回升;若企業倒閉嚴重,復甦將受阻。
- 主持人對 V 型復甦較樂觀,預計復甦可能在 2020 年第二季或第三季實現,但也認同柏南克的 U 型復甦觀點,認為復甦時間可能長達 1 到 2 年。
-
投資心態與策略:
- 主持人強調經濟學家與投資者的視角不同:經濟學家關注實體經濟數據,投資者聚焦資產價格泡沫。
- 投資者應根據疫情進展及政策效果調整資金配置,第二季應緩慢買進,等待第三季政策拉抬股市。
- 主持人對台股及美股短期內持謹慎樂觀態度,但提醒投資者注意潛在利空(如台灣社群感染或美股選後泡沫破裂)。
-
新聞解讀與互動:
- 主持人強調新聞客觀,但其解讀主觀,鼓勵觀眾互動提供新聞或問題,以針對性分析。
- 主持人對台灣疫情控制持正面看法,認為本土病例零星,高峰可能已過,支撐台股抗跌性。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