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025-11-17(一)第 266 集、巴菲特賣股退休,大賣空認輸,美股下一步?
觀點整理
Michael Burry 清算基金的三大警示
- 10 月 27 日已決定清算基金,11 月才發文警告,顯示他早就看空而非因短期虧損被迫關閉
- 核心質疑:折舊年限人為拉長,製造財報假象
- 正常 GPU/伺服器折舊應為 2-3 年,但目前 Amazon、Google、Meta、Microsoft 等巨頭已延長至 5-6 年
- 每年折舊費用大幅下降 → 利潤被「人為拉高」
- 形成雙重陷阱:
- 財報好看但實際資產耗損更快(未來將面臨一次性巨額折舊)
- 設備使用年限拉長 → 客戶換機週期延後 → NVIDIA 等上游需求成長將不如預期
- 次級雲端廠商(非四大 CSP)的債務危機
- 許多公司(如甲骨文)自由現金流已轉負
- 大量發行公司債、高槓桿押注 AI 資本支出
- 一旦需求不如預期,最先倒下的就是負債比最高的廠商
- Burry 近年預測紀錄檢討
- 2021、2022、2023 年多次警告崩盤、貼「Sell」卻持續看空太早
- 主持人提醒:看對趨勢但可能死在波動
- 舉例:台股富邦 VIX(00677U)從 20 多元跌到 1.48 元下市,5 萬多名投資人慘賠
- 結論:做空利潤有限(最多 100%),做多卻無上限,長期投資人應極度謹慎放空
巴菲特即將退休與波克夏的異常動作
- 現金部位創歷史新高 3820 億美元,已連續 12 季淨賣出股票(從賣出台積電 400+ 元開始)
- 連自家股票都不回購 → 顯示巴菲特認為「所有股票都太貴」
- 巴菲特指標(美股市值/GDP)已遠超 2008 年、2000 年高點
- 但主持人提出質疑:
- 美股買盤來自全球資金(包含台灣、中國投資人),GDP 卻只有美國國內 → 指標失真
- 全球版巴菲特指標其實尚未創新高
- 巴菲特晚年績效檢討
- 27-45 歲年化 42%(巔峰期)
- 2000 年後年化僅 9.2%,與大盤差不多
- 真正致勝關鍵:年輕時勇敢使用 1.7 倍廉價保險浮存金槓桿
- 主持人給年輕投資人的啟發:
- 「生命週期投資法」:在 2 萬點、3 萬點就把未來 70 歲要投的錢提前買足
- 利用廉價槓桿(房貸、保險、期貨等)在年輕時重壓台股/美股
- 平均成本會落在人生賺最多錢的那段期間(30-50 歲),而非 70-80 歲
主持人對當前 AI 時代的總結與建議
- 巴菲特與 Michael Burry 都是對的,但短期市場不認同他們的價值邏輯
- AI 可能真的帶來生產力躍升,值得更高本益比 → 舊有價值投資準則是否已過時?
-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投資之神:
- 1910-1930 年代 → 李佛摩(交易之神)
- 1950-2020 年代 → 巴菲特(價值投資之神)
- 2025 年後會不會進入全新典範?
- 主持人最終建議:
- 最穩妥做法仍是長期持有大盤指數型 ETF
- 不要因為看空就重壓放空(很容易死在波動)
- 年輕人可適度使用廉價槓桿提前布局,但必須能承受波動
- 「看對方向不代表能活到那一天」 —— 這是本集最核心的警語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