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皓角2025
2025-08-25(一)第 256 集、AI 泡沫論真的存在嗎?
觀點整理
AI 泡沫論的背景與市場情緒
-
市場對科技股的熱情高漲
- 根據美銀 8 月基金經理人報告,市場對七大科技巨頭的做多意願達 45%,為近幾個月新高,較 7 月的 25% 顯著上升。
- 相較之下,避險資產如黃金的做多情緒從 6 月的 40% 降至 12%,顯示市場風險偏好提升。
- 比特幣及加密貨幣的做多情緒從 0% 上升至 9%,反映投資者對高風險資產的興趣增加。
-
科技股回購與財報季影響
- 科技股財報季尾聲,股票回購禁令解除,企業開始執行庫藏股計畫,預估 2025 年回購金額達 1.1 兆美元,創歷史新高。
- 回購行為有助於短期內提振股價,增強股東回饋,但可能掩蓋 AI 投資回報的實際情況。
AI 泡沫論的性質
-
技術泡沫 vs. 股價泡沫
- 主持人強調,AI 泡沫主要指股價泡沫,而非技術泡沫。AI 技術確實提升人類生產力,但尚未為企業創造顯著營收。
- 類比 1990 年代網路泡沫,當時網路科技股崩盤,但網路本身成為主流趨勢。同樣,AI 技術本身並非泡沫,泡沫來自短線商業模式或過高估值。
-
Sam Altman 的觀點與不確定性
- Sam Altman 將當前 AI 熱潮比喻為 1990 年代網路泡沫,但未明確指是 1990 年代的堆砌期(長達 10 年),還是 1999 年的末升段(隨後崩盤)。
- 目前市場對 AI 信心高漲,但缺乏數據佐證其是否接近泡沫頂點。
-
MIT 報告揭示的 AI 應用現況
- MIT 報告顯示,95% 的企業尚未完全成功採用 AI,僅 5% 能從 AI 獲得實質回饋。
- AI 應用多集中於個人層面(如電子郵件、基本分析、報告總結),70% 的就業人口已開始使用。
- 複雜專案(如客戶管理、長期報告)仍以人工服務為主,90% 的企業偏好專人處理,顯示 AI 在高階應用上的侷限。
-
企業應用 AI 的挑戰
- 企業內部資料庫應用生成式 AI 時,面臨資料保密問題。大多數企業因保密協議限制,無法廣泛使用生成式 AI(如 ChatGPT),以免資料被用於訓練。
- AI 使用率在個人型或小型企業較高,但在大型企業中受限,導致資本支出與實際回報的落差。
泡沫特徵與當前市場對比
-
泡沫特徵分析
- 成交量:目前成交量上行,但相較 2021 年的荣景,仍有距離,未達失控程度。
- 供給過剩:泡沫破滅常因供給激增(如 1990 年代網路公司氾濫)。目前 AI 領域的資本支出集中於少數大企業,未見全面氾濫。
- 股價漲幅:1999-2000 年那斯達克指數翻三倍,當前 AI 相關股價漲幅僅 50-60%,估值偏高但遠未達史詩級泡沫。
-
結論
- 當前股價回調更可能為 3-4 年的庫存回調,而非 2000 年或 2008 年的系統性風險。
台灣市場的 AI 熱潮表現
-
出口數據亮眼
- 2025 年 7 月台灣出口達 566.8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年增率高達 42%,主要來自 AI 伺服器及資通訊產品。
- 相較之下,日本、德國、韓國等國的出口表現疲弱,顯示台灣在 AI 浪潮中的獨特優勢。
-
AI 伺服器的獲利表現
- AI 伺服器 ODM 廠的毛利率達 14%,遠高於 iPhone 代工的 3-6%,顯示 AI 相關產業的高獲利潛力。
- GB200 出貨量在第 3 季翻倍,GB300 預計第 4 季量產,進一步推升台股獲利動能。
-
台股與 AI 泡沫的關係
- 台灣的 AI 相關訂單真實反映在財報上,獲利動能強勁,與美國股價泡沫形成對比。
- 台股因實質訂單支撐,較不易被視為 AI 泡沫。
科技股與非科技股的分化
-
科技股與非科技股脫鉤
- 科技股表現亮麗,但非科技股(如營建業衰退 39%、貨櫃業衰退 38%、自行車業衰退 29%)普遍疲弱。
- 少數成長的非科技股僅有飯店(因暑假旺季)及隱形眼鏡產業(年增 11%)。
-
體感經濟的落差
- 科技股的強勁表現與非科技股的低迷形成對比,導致體感經濟與財報數據的落差。
- 台灣企業赴美設廠(如環球晶、台達電、鴻海等)帶動資金外流,影響本地投資,進一步擴大體感落差。
台灣對美投資的戰略意義
-
投資金額對比
- 2023-2024 年台灣對美投資金額分別為 96 億美元及 141 億美元,遠超美國對台投資的 8-9 億美元。
- 台灣企業赴美設廠(如 ODM、儲能設備)旨在搶占美國市場先機,領先日韓企業。
-
地緣政治考量
- 赴美投資是對美方的政治表態,確保投資安全,但排擠本地投資機會,影響台灣內部經濟。
總結與投資建議
-
AI 泡沫的判斷
- AI 技術本身無泡沫,股價泡沫存在但未達 2000 年規模,預期為 3-4 年的庫存回調,而非系統性風險。
- 台股因實質訂單支撐,泡沫風險較低,獲利動能強勁。
-
投資思考
- 投資者應關注四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的營收表現,以判斷 AI 熱潮的持續性。
-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押韻,若台股明年達 6 萬點,需警惕估值過高風險。
- 建議投資者以客觀態度看待市場,平衡科技股與非科技股的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