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的財經記事本
財經皓角2025

2025-09-08(一)第 258 集、新青安房貸解封,央行如何接招?

觀點整理

新青安政策與房貸放寬

  1. 政策背景與放寬措施

    • 9 月 1 日起,新青安貸款不計入《銀行法》第 72 之 2 條的房貸比例限制,無需修法,依據該條款第一項第一款,鼓勵儲蓄及自用住宅購屋的放款可不受限。
    • 此舉旨在協助首購族及自住青年解決貸款困難,特別是過去幾個月首購族面臨的貸款限制問題。
    • 行政院透過此政策放寬,試圖在央行維持房貸比例下降(從 26.8% 降至 26.04%,但仍接近 28% 上限)的同時,增加購屋貸款的靈活性。
  2. 對市場的影響

    • 新青安政策刺激中古屋市場,而非預售屋,因預售屋交屋時間長(2-3 年),可能不受新青安影響。
    • 過去兩年多,新青安已讓 13 萬戶年輕人購屋,累計貸款額度接近 1 兆元,尚有 1200 億元待撥款,預計此次放寬可填補此缺口。
    • 主持人質疑新青安是否透支未來買盤,因其刺激年輕人購屋,可能導致長期需求提前消耗。
    • 2020 年 20-25 歲大學學歷購屋者僅 1107 人,2024 年上半年增至 1821 人,平均鑑估值從 890 萬元升至 1137 萬元,顯示年輕人(甚至未畢業者)利用新青安提前購屋的趨勢。
  3. 對房地產市場的隱含意義

    • 主持人認為新青安放寬是一種「利多訊號」,可能帶動新一波買盤,但最終效果取決於 9 月 18 日央行理監事會議的態度。
    • 央行對房貸總量管制仍嚴格,儘管行政院放寬政策,但「水龍頭」是否完全打開,取決於央行是否轉向寬鬆。
    • 房地產市場分化加劇,台北、新北購屋主力已轉為資產階級或科技新貴,普通工薪階層難以負擔高房價。
  4. 對建商與政府的觀察

    • 建商對政府的遊說持續,藍綠兩黨均受建商政治獻金影響,政府不希望房價大幅鬆動,而是透過補貼(如房貸、租金)維持市場穩定。
    • 2023 年第二季代售存量達 17.5 萬戶創高後,新青安隨即推出,顯示政府在建商壓力下傾向推出刺激政策。

租賃條例修法

  1. 修法內容

    • 三年租約保障:房客享有定約及續約合計 3 年租期,房東僅能因自住需求收回房屋,非自住(如炒房或換租客)不得終止租約。
    • 租金漲幅限制:續約租金漲幅不得超過當月房租指數年增幅,參考歐洲經驗,旨在抑制房東過高獲利。
    • 房客權益保護:房東不得禁止房客申請租金補貼或遷入戶籍,違者受罰。
  2. 主持人對修法的看法

    • 三年租約保障
      • 優點:穩定租屋環境,保障房客權益。
      • 缺點:房東可能因需與租客長期相處而更謹慎選擇租客,對經濟弱勢者不利,可能因擔憂租金拖欠而拒租。
    • 租金漲幅限制
      • 優點:抑制房東過高獲利,降低租客成本。
      • 缺點:參考荷蘭、德國經驗,租金漲幅限制(例如不超 3%)導致房東轉向短租(如 Airbnb),減少長期租賃供給,對租客反而形成傷害。
      • 台灣房東可能在修法前提前調漲 3 年租金,或將水電費、行政費用轉嫁租客,抵消政策效果。
    • 房客權益保護:主持人認為此項合理,因目前確有房東因租客申請租金補貼而漲租的情況。
  3. 修法爭議

    • 租賃條例修法的爭議遠大於新青安放寬,因其直接影響房東收益,可能改變租賃市場行為。
    • 主持人認為,修法若未妥善配套,可能導致房東規避長期租賃,轉向短租或不租,進一步縮減租屋供給。

社宅建置與供給問題

  1. 當前現狀

    • 政府過去 8 年投入 3000 億元於租金補貼與包租代管,遠高於社宅經費,但社宅建置進度緩慢,未有效提升供給。
    • 租金補貼存在租屋穩定性差(多為一年一約)、無自償性等問題,而社宅可提供 6-12 年穩定租期並回收部分成本,但政府施政仍偏向補貼而非擴大社宅。
  2. 房地合一稅與住宅基金

    • 房地合一稅原應分配至住宅基金,但過去幾年幾乎為 0,今年增至 89 億元(分配比例達 8.9%),顯示政府開始重視供給端,但進展有限。
    • 主持人認為,增加社宅供給是解決房價問題的根本之道,但目前政策焦點仍集中在新青安與租金補貼,社宅議題未受重視。
  3. 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 房價鬆動需靠需求減少或供給增加。央行限制貸款乘數可降低投資需求,但新青安維持剛性需求,導致需求端難以壓縮。
    • 供給端方面,政府無法強制民間建房,僅能透過興建社宅增加供給,但進展緩慢,未能有效緩解房價壓力。

房地產市場現況與負擔率

  1. 房價與成交量

    • 打炒房政策使成交量縮減,但賣方多數撐住未賣,平均轉售獲利仍高。2021-2024 年,單坪獲利從 2 萬元升至 13 萬元,2024 年略降至 12 萬元,顯示打炒房僅讓賣方少賺而非賠錢。
    • 房價適度鬆動,房貸負擔率從 46% 降至 44.53%,但台北(68%)、新北(58%)、台中(53%)等地仍高,遠超內政部定義的 30% 合理線,顯示購屋壓力大。
  2. 區域差異

    • 基隆市房貸負擔率僅 27.1%,是全台唯一低於合理線的縣市。
    • 台北、新北購屋主力為資產階級或科技新貴,工薪階層難以負擔,顯示市場分化嚴重。
  3. 年輕人購屋趨勢

    • 31-40 歲自購屋比例從 1990 年代的 65% 降至 25%,75% 的年輕人可能租屋或與父母同住。
    • 繼承移轉棟數從 1.2 萬增至 1.7-1.8 萬,反映高齡人口離世及避稅需求增加。

對央行理監事會議的期待

  1. 政策轉向可能性

    • 主持人認為,9 月 18 日央行理監事會議是關鍵,決定房貸政策是否全面放寬。
    • 目前行政院已打開「水龍頭」,但央行總量管制(如同「水塔」)仍限制水流,政策是否轉向寬鬆需視央行態度。
    • 若央行維持緊縮,房地產市場可能持續盤整,後續需靠租金補貼或社宅政策刺激市場。
  2. 長期展望

    • 主持人推測,2026 年可能有進一步刺激政策,如新青安延期,以因應建商高存量壓力。
    • 房地產政策正逐步修正,但租金與社宅議題仍需更多探討,未來走向取決於政府對供給端的重視程度。

總結

主持人認為,新青安放寬與租賃條例修法是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兩大焦點,短期內刺激買盤與穩定租屋環境,但長期效果存疑,可能導致買盤透支、租賃供給減少等問題。社宅建置進度緩慢,未能有效增加供給,房價鬆動仍需政策平衡需求與供給。9 月 18 日央行會議將決定政策寬鬆程度,對房地產市場走向至關重要。主持人呼籲投資者密切關注會議結果,並持續觀察政府在租金補貼與社宅政策上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