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的財經記事本
財經皓角2025

2025-09-15(一)第 259 集、降息潮將至,全球關稅沒通膨?

觀點整理

全球央行政策與降息預期

  1. 全球央行週與降息共識

    • 本週(2025 年 9 月)為全球央行週,包含美國聯準會、台灣央行、英國央行、巴西央行等將陸續召開利率決策會議。
    • 市場對聯準會 9 月降息 1 碼(25 個基點)已形成共識,後續可能在下半年進一步降息至 3 碼,但具體幅度取決於關稅通膨的後續影響。
    • 台灣央行是否跟隨國際趨勢「開啟水龍頭」(降息)需進一步觀察,特別是 9 月 18 日聯準會決策後的動向。
  2. 聯準會降息的動因

    • 聯準會降息的主要理由並非通膨達標,而是美國勞動力市場軟化(失業率緩步上升,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達 26.3 萬,創 2021 年來新高)。
    • 通膨數據(CPI 和 PPI)短期內看似達標,但這可能是因為消費疲軟與關稅通膨相互抵銷,而非通膨真正消退。
    • 聯準會面臨的挑戰包括:高利率副作用(如房市緊縮、次級汽車貸款違約)、通膨未完全反映關稅影響、以及川普政策(如財政刺激與關稅)的外部干擾。
  3. 降息的滯後效應

    • 聯準會政策具有滯後性,效果可能延遲 6 個月至 1 年以上(如商業銀行跟進降息、理財專員推廣美元保單或美債 ETF)。
    • 川普的財政政策(如減稅、投資額承諾)如同「油門」,與聯準會的「剎車」(貨幣政策)相互影響,可能導致政策誤判。

通膨與關稅影響

  1. 通膨數據與預期

    • 8 月 CPI 符合市場預期,PPI 甚至出現月減,顯示類通縮跡象,特別是服務業部門的僵固性通膨(工資驅動)而非商品通膨。
    • 商品通膨未顯著上升,部分原因是企業(如日本汽車出口商)自行吸收關稅成本。例如,日本汽車出口 100% 由企業承擔關稅,衣料與服裝出口商承擔 87%,食品飲料則由消費者承擔 63%。
    • 家具、家電等耐久消費品因房市萎縮(美國房市自 2022 年升息後成交量低迷,類似台灣房市)呈現類通縮效應,抵銷了關稅通膨。
  2. 關稅的漸進影響

    • 8 月才開始全面課徵對等關稅,後續影響可能在 9 月至 10 月逐步顯現,企業吸收成本的能力有限,未來可能轉嫁給消費者。
    • 關稅通膨並非一次性,而是漸進式反應,可能推高未來幾個月 CPI 和 PPI。
  3. 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

    • 川普依據《國際經濟緊急權力法》(IEEPA)課徵關稅,但上訴法院已駁回此做法,若最高法院判決無效,關稅可能被撤銷。
    • 保守派法官傾向「原教旨主義」,可能認為 IEEPA 不適用於全球關稅,增加政策變數。
    • 川普政府正加速與各國簽署協議(如美日 FTA),以取代 IEEPA,或轉用《232 條款》(針對國家安全,如鋼鐵、半導體關稅)或《301 條款》(針對單一國家不公平貿易)維持關稅。
    • 即便 IEEPA 失效,川普可透過其他法源或產品轉移(如對日本汽車改課電子零組件關稅)維持關稅效果。
  4. 關稅的經濟影響

    • 關稅收入顯著成長,從 4 月的 170 億美元增至 9 月的 350 億美元,用以沖銷美國財政赤字。
    • 關稅帶來的投資承諾逐步實現,即使關稅取消,投資成果仍將保留。

美國經濟與勞動市場

  1. 消費與經濟疲軟

    • 美國內需消費疲軟,主要由 AI 投資潮驅動,消費緊縮與關稅通膨相互抵銷,導致 CPI 和 PPI 未顯著上升。
    • 房地產市場自 2022 年升息後成交量低迷,類似台灣房市,導致家具、家電等耐久消費品需求下降,呈現類通縮效應。
    • 次級汽車貸款違約與廠商破產增加,顯示高利率副作用影響實體經濟。
  2. 勞動市場軟化

    • 非農就業數據與失業率緩步上升,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達 26.3 萬,續領人數亦創高,證實勞動市場弱化。
    • 聯準會可能因就業市場惡化而加速降息,但這並非正面訊號,可能預示經濟放緩。
  3. 科技與通縮效應

    • 中國持續輸出廉價產品(如電動車、手機)與 AI 技術迭代帶來通縮效應,降低全球物價。
    • 若關稅通膨被企業吸收,且科技生產力持續突破,通膨降溫將有利於大規模降息與資金流動性。

美國股市與投資策略

  1. 美股表現

    • 美股(標普 500 與納斯達克 100)今年已 22 次創歷史新高,但主要由七大科技巨頭推動,EPS 年增幅為其他 493 支股票的兩倍。
    • 標普 500 與羅素 2000 中位數顯示多數股票距歷史高點仍有 11% 至 19% 漲幅,顯示市場集中於權值股。
  2. 市場情緒與週期

    • CNN 恐懼貪婪指數顯示當前市場情緒偏高,類似 4 月高點,投資人需警惕情緒低迷時的建倉機會。
    • 多頭市場中,情緒高低交替,過去如 2022 年庫存循環、2023 年日圓套利平倉等皆出現低迷期。
  3. 投資建議

    • 追蹤大盤(如標普 500 ETF)是超越市場的較佳策略,因個股難以跑贏權值股。
    • 左側交易:等待情緒低迷、基期低時加大扣款力度;右側交易:對賭高檔鈍化持續上攻。
    • 若聯準會因就業惡化而降息,可能引發經濟放緩,投資人應謹慎;若通膨受控,則降息將有利股市流動性。
  4. 債券市場動態

    • 短期國債殖利率因通膨降溫與就業軟化而下滑,但長期國債(30 年期)殖利率持續創高,反映市場對通膨與財政赤字的擔憂。
    • 市場偏好短期債券,避開長期債券,顯示對長期通膨與債務問題的謹慎態度。

總結與展望

  1. 聯準會決策的關鍵

    • 聯準會需在通膨、就業與川普政策間取得平衡,9 月降息是起點,但後續步調取決於關稅通膨與經濟數據。
    • 若降息因就業惡化而加速,可能預示經濟放緩風險;若通膨受控,則有利資金流動與股市。
  2. 關稅與通膨的未來

    • 關稅通膨尚未完全顯現,後續幾個月將更明顯,但企業吸收成本與科技通縮可能緩解壓力。
    • 川普關稅政策即使受法律挑戰,仍可透過其他法源或協議維持效果,投資承諾將持續支撐美國經濟。
  3. 投資策略建議

    • 投資人應關注通膨與就業數據,根據市場情緒週期調整策略。
    • 緊跟大盤或權值股是當前較穩健的選擇,等待情緒低迷時建倉可提高報酬率。
  4. 台灣市場展望

    • 台股與台灣房市與美國相似,成交量低迷,需觀察聯準會降息後是否帶動資金回流。
    • 台灣央行是否跟隨降息,將影響後續市場流動性與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