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皓角2025
2025-08-11(一)第 254 集、半導體關稅公布,股市安心了嗎?
觀點整理
半導體關稅的背景與影響
-
美國關稅政策趨於尾聲
- 美國對全球實施的對等關稅及商品關稅已逐步完成,後續僅剩藥品等零星項目尚未公布。
- 半導體關稅對外課徵 100%,但多數美國科技巨頭因在美國設廠及投資已達規模,獲得全面豁免,顯示關稅政策可能更旨在吸引投資,而非單純增加關稅收入。
-
關稅對通膨的影響
- 高附加價值的半導體關稅因豁免而不太可能引發通膨。
- 相較之下,傳統產業(傳產)及汽車等以 15% 關稅進口美國,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通膨壓力,特別是基礎商品價格的傳導效應。
-
投資額與供應鏈的關聯
- 美國科技巨頭承諾的投資額(如蘋果 6,000 億美元、星際之門 5,000 億美元)多依賴其供應鏈的配合。例如,蘋果年資本支出僅約 100 億美元,顯示其 6,000 億美元投資額可能包含供應鏈(如台積電的 2,000 億美元)貢獻。
- 川普尚未明確公布《232 條款》的豁免細則,導致企業持續加大投資額以確保豁免資格,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是有意維持的政策策略,以吸引更多投資。
對台灣產業的具體影響
-
ICT 出口產業的優勢
- 台灣 ICT 產業(占出口約 70%)主要供應美國四大雲端服務提供商(CSP)及七大科技巨頭,已因設廠及投資獲得關稅豁免。
- 伺服器廠(如電子五哥)已在美國設廠,進一步降低關稅影響。
-
傳統產業的挑戰
- 20% 的關稅主要衝擊傳產,因其產值低但就業人口多,導致國內體感衝擊較大,但總體經濟數據影響可能有限。
- 毛利率低於 20% 的產業(如電氣電纜、油電燃氣、部分電子零組件、塑膠工業、鋼鐵工業)難以規避關稅影響,面臨較大壓力。
- 部分產業(如扣件、鋼鐵)因全球均被課徵高關稅(25% 至 50%),競爭環境相對公平,但單純對等關稅仍帶來沉重壓力。
-
台灣貿易順差與關稅的關聯
- 台灣 2023 至 2024 年貿易順差增長 54%,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瑞士的 56%),順差占 GDP 比重高,因此被美國課徵 20% 高關稅。
- 傳產承擔大部分關稅負擔,但順差主要由半導體及伺服器廠貢獻,顯示關稅分配的不公平性。
全球關稅戰的現況與展望
-
全球關稅戰趨於穩定
- 美國與瑞士(關稅 39%)、印度(關稅 50%)等尚未達成下調協議,顯示美國有意維持高關稅以換取談判籌碼。
- 台灣的 20% 關稅若無更多善意釋放,可能長期維持。
-
台積電的競爭優勢
- 台積電因投資規模大(2,000 億美元)而獲得關稅豁免,相較三星(投資較少但同樣豁免),台積電在供應鏈合作上更具吸引力,因與其合作的供應商可享免關稅優勢。
- 台積電的風險不在技術競爭,而是潛在的反壟斷調查風險,特別是若英特爾(Intel)因良率及管理問題持續衰退,台積電市占率過高可能引發調查。
- 解決之道可能是轉型為封測廠或適度降低晶圓代工市占率,以規避反壟斷風險。
-
英特爾的挑戰
- 英特爾股價 30 年來幾乎無增長(維持約 19 美元),受限於良率及管理問題,競爭力下降。
- 川普揚言撤換英特爾執行長,顯示其對美中科技爭端的關注,可能間接利好台積電。
-
半導體出口關稅的潛在影響
- 美國可能對輝達、AMD 的 GPU 出口課徵 15% 關稅,這將轉嫁至中國市場。
- 若台積電也面臨出口關稅,則可能重新獲得對中國市場的出貨機會,進一步拉抬獲利預期。
經濟與市場展望
-
景氣趨勢
- 全球經濟正面臨高檔鈍化,預計未來 2 至 3 年可能迎來庫存回調,資本支出從年增轉為年減將是景氣調整的關鍵指標。
- 傳產已亮起藍燈(景氣低迷),AI 伺服器廠是目前唯一支撐景氣的產業,但其資本支出趨緩將標誌景氣循環尾聲。
-
市場情緒與投資策略
- 8 月 VIX 指數低迷,顯示市場樂觀且缺乏避險情緒,9 至 10 月可能迎來均值回調。
- 建議投資人保留現金,等待逢低布局機會。
-
國內體感衝擊
- 傳產可能因關稅快速受創,部分企業可能停產或實施無薪假,導致體感衝擊顯著,但總體經濟數據影響有限。
總結與建議
- 關稅政策的核心:美國透過高關稅吸引投資,半導體產業因豁免而影響有限,但傳產面臨顯著壓力。
- 台灣的挑戰與機遇:ICT 產業因豁免及設廠而受益,台積電在全球供應鏈中具優勢,但需警惕反壟斷風險;傳產則因關稅承壓,體感衝擊大。
- 投資建議:面對景氣高檔鈍化及市場回調風險,投資人應保留現金,關注傳產調整及 AI 伺服器廠資本支出的趨勢變化,以把握布局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