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皓角2025
2025-08-18(一)第 255 集、通膨數據到底準不準?
觀點整理
美國通膨現況與數據分析
-
CPI 與 PPI 的分化:
- 7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幅為 2.7%,低於市場預期,月增幅 0.2% 符合預期。
-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幅 3.3%,月增幅 0.9%,均高於市場預期。
- PPI 作為 CPI 的領先指標,顯示通膨可能逐步傳導至實體民間物價。
-
核心通膨的僵固性:
- 核心通膨(剔除食品與能源)顯示高僵固性,特別是核心服務類別(如工資、住院價格、醫療保險、財務管理費等),與人力成本高度相關。
- 超級核心 CPI(剔除住房)呈現上行趨勢,顯示醫療健保、住院費用等項目持續上漲,成為通膨無法下行的主要原因。
-
商品價格與關稅通膨脫鉤:
- 儘管川普於 6 月和 7 月課徵 10% 基準關稅,商品價格尚未顯著上漲,原因包括:
- 廠商囤貨效應:過去 2 至 3 個月囤積玩具、家具等低附加價值商品,延緩通膨傳導。
- 利潤犧牲:7 月數據顯示,消費者僅承擔 40% 關稅成本,美國進口商承擔 40%,海外出口商承擔 20%,相較 2018-2019 年美中貿易戰(消費者承擔 70%)顯著降低。
- 高附加價值產品(如資通訊產品、晶片)已逐步免關稅,降低關稅通膨影響。
- 儘管川普於 6 月和 7 月課徵 10% 基準關稅,商品價格尚未顯著上漲,原因包括:
-
通膨僵固性的挑戰:
- 通膨主要來自核心服務類別的薪資成本,而非商品價格,顯示服務通膨是當前主要壓力。
- 聯準會 2% 通膨目標實現時間可能延長,但薪資上漲帶動服務價格上升,有助於放大消費者購買力,屬於利弊參半。
-
數據可信度問題:
-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面臨挑戰:
- 非農就業數據修正幅度大(如 5 月與 6 月修正 25 萬人),導致川普撤換 BLS 局長,改派 MAGA 派人士,可能影響數據客觀性。
- BLS 統計回覆率下降(如 CES 和 JOLTS 回覆率從 60% 降至 50% 和 30%;CPI 數據田野調查比例從 90% 降至 60%,40% 依賴網路估算),導致數據誤差風險。
- BLS 因川普資本準節政策裁員,樣本數與代表性減弱。
- 建議以趨勢觀察為主,單月數據不足以判斷通膨失控,需拉長至 1 至 2 季佐證。
-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面臨挑戰:
-
對聯準會降息的影響:
- 通膨僵固性(尤其服務通膨)可能對聯準會降息形成壓力。
- 若後續關稅通膨逐步顯現,將進一步加大降息挑戰。
台灣通膨現況與貨幣政策
-
通膨率低迷:
- 台灣整體通膨率僅 1.54%,接近通縮邊緣。
- PPI 年減 6%,顯示生產者成本快速下滑,主要因台幣升值降低進口原物料成本,但出口受匯損影響。
-
房租與房價脫鉤:
- 台灣房租漲幅僅 1% 至 2%,與房價上漲趨勢形成顯著落差,與美國、英國等國家房租與房價高度連動的情況不同。
- 美國 CPI 中住房權重占 44%,而台灣僅約 24%,導致台灣通膨率不易因房價飆漲而顯著上升。
- 官方數據(如主計處)與實質 CPI(如李祖福統計)、信義房價指數、591 房租數據存在脫鉤,顯示通膨數據與民眾體感落差。
-
貨幣政策展望:
- 台灣通膨率低,理論上央行有理由立即進入降息寬鬆格局。
- 然而,央行可能因先前第七波信用管制導致的房地產市場收縮,及避免政策自相矛盾,而選擇維持當前利率不變。
- 需更多數據交叉佐證,判斷通膨是否失控。
總體觀點與投資建議
-
通膨趨勢觀察:
- 美國通膨僵固性來自服務類別,而非關稅通膨,需觀察 2 至 3 個月趨勢,避免單月數據誤判。
- 台灣通膨率低,具備寬鬆貨幣政策空間,但需關注房租與房價脫鉤對通膨數據的影響。
-
數據可信度與體感落差:
- 美國與台灣通膨數據均與民眾體感存在落差,美國因 BLS 統計問題,台灣因房租與房價脫鉤。
- 建議投資者以長期趨勢為參考,而非單一數據判斷。
-
投資方向:
- 美國通膨壓力可能延緩聯準會降息,投資者需留意貨幣政策動向。
- 台灣具備寬鬆條件,投資者可關注與貨幣政策相關的資產(如債券或房地產相關標的),但需謹慎評估央行政策動向。
總結
主持人認為,美國通膨受核心服務類別與薪資成本影響,呈現僵固性,關稅通膨影響暫未顯現,但可能延遲到來,對聯準會降息構成壓力。台灣通膨率低,接近通縮,具備降息空間,但房租與房價脫鉤導致數據失真,央行可能因政策考量維持利率不變。投資者應以長期趨勢為主,交叉佐證數據,謹慎判斷美國與台灣的通膨與貨幣政策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