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的財經記事本
2025 10

2025-10-17(五)最強印鈔機,台積電創高,追還是逃?AI 泡沫是否已消失?

摘要整理

台積電法說亮麗財報

  • 第三季稅後淨利 4,523 億台幣,季增 13.6%、年增 39.1%,創歷史新高
  • 每股盈餘 EPS 17.44 元,毛利率 59.5%、營業利益率 50.6%,雙雙超財測高標
  • 每日獲利 49 億台幣,每小時獲利逾 2 億台幣,堪稱台股最強印鈔機

先進製程占比與客戶結構

  • 7 米以下節點以下占比達 74%,其中 3 奈米 23%、5 奈米 37%、7 奈米 14%
  • 高階運算 HPC 占晶片營收 57%,超越智慧型手機 30%,蘋果不再是最大客戶
  • 北美客戶占比 68.8%,亞洲僅 20%,與聯電、世界先進等台灣晶圓廠客戶結構完全不同

資本支出與 AI 營收展望

  • 資本支出上調至 420 億美元,70% 用於先進製程,10-20% 用於先進封裝
  • AI 相關營收預估 2026 年達 1,506 億美元,占總營收 34%,三年成長 6 倍
  • CoWoS 先進封裝出貨量 2026 年達 207.5 萬片,ASP 維持 7,000 美元水準

股價合理性與 EPS 預估

  • 2025 年 EPS 預估上調至 64.5 元,以 20 倍本益比計,合理股價 1,200-1,400 元
  • 2026 年 EPS 預估 76 元,合理股價 1,400-1,500 元;2027 年 95 元,目標 1,800-1,900 元
  • 每年股價合理成長 200-300 元,當前價位已反映 2026 年獲利預期

AI 建置潮與泡沫爭議

  • 台積電財報亮麗不等於 AI 無泡沫,關鍵在四大 CSP 業者能否回收資料中心投資
  • 美國 Stocklet 星際之門計畫投資 5,000 億美元,2026 年開工,2030 年完工
  • 創投 2025 年投 AI 領域 1,610 億美元,占總投資 2/3,超越 2021 年疫情高峰

AI 新創估值泡沫風險

  • 10 家未獲利 AI 新創一年市值暴增近 1 兆美元,營收僅 500 萬美元卻估值 5 億美元
  • 美國創投 AI 投資規模超 2000 年網路泡沫 7 倍,屬超大型軍備競賽
  • 大科技股獲利追上本益比,但中小新創缺乏現金流,泡沫風險更高

台灣出口關稅豁免優勢

  • 半導體關稅未出爐,台灣 80% 出口值處於絕對豁免,幾無關稅影響
  • 相較日韓汽車業受 15% 對等關稅壓制,台灣出口表現亮麗
  • 台灣晶圓代工掌握北美與亞洲頂尖訂單,兩面押寶優勢明顯

川普政策助力 AI 泡沫延續

  • 川普家族透過加密貨幣、迷因幣等項目一年稅前收益超 10 億美元
  • 放寬 SEC 監管、允許退休金投資加密貨幣,監管環境持續鬆綁
  • 中東主權 AI 計畫、歐洲訂單可能陸續湧現,支撐 AI 投資熱潮

銀行系統性風險隱憂

  • 美國地方銀行股重挫,KBW 地方銀行指數單日跌 6.3%
  • Zion 銀行與 Western Airlines 銀行爆企業貸款詐欺,涉及虛假抵押品
  • 高利率環境下中小型銀行違約與減損壓力發酵,恐引發系統性風險

物理性 AI 與調情式 AI 商機

  • OpenAI 將推年齡驗證,允許成年用戶生成情色文學,轉向自由化政策
  • 上半年推家長監控功能,下半年轉開放成人內容,政策 180 度轉變
  • 調情式生成式 AI 結合五感腦活動數據,開啟心靈互動商機,助回收資料中心成本

美股與台股盤勢表現

  • 道瓊下跌 301 點收 45,952 點,標普下跌 41 點收 6,629 點
  • 納指下跌 107 點收 22,562 點,費半上漲 32 點收 6,800 點
  • 台積電 ADR 跌 1.6%,台股早盤下跌 258 點收 27,389 點,持續震盪

聯準會降息預期與流動性支撐

  • 聯準會理事 Waller 支持 10 月 29 日 FOMC 降息 1 碼,傾向漸進寬鬆
  • 川普派理事米蘭主張年底前降 3-4 碼,2026 年進一步寬鬆
  • 市場無緊縮空間,僅剩降息預期,支撐 AI 估值持續擴張

觀點整理

台積電法說與 AI 建制潮

  1. 台積電財報亮麗,創多項歷史新高

    • 第三季稅後淨利 4,523 億,季增 13.6%、年增 39.1%,EPS 17.44 元
    • 毛利率 59.5%、營業利益率 50.6%,雙雙超越財測高標
    • 每日獲利 49 億、每小時獲利超 2 億,堪稱台股最強印鈔機
  2. 先進製程占比高達 74%,AI 資料中心需求主導成長

    • 3 奈米占 23%、5 奈米 37%、7 奈米 14%
    • AI 高速運算(HPC)營收占比達 57%,已超越智慧型手機 30%
    • 蘋果不再是主要客戶,未來景氣循環取決於 AI 資料中心擴建
  3. 資本支出上調至 420 億美元,70% 用於先進製程

    • AI 相關營收預估從 2023 年 69 億美元暴增至 2026 年 1,506 億美元,成長 6 倍
    • CoWoS 先進封裝出貨量從 10 萬片增至近百萬片,2026 年 AI 晶圓出貨量達 207.5 萬片
  4. 客戶結構分化,台積電 68.8% 客戶在北美

    • 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亞洲客戶占比 67%–83%
    • 台灣晶圓代工形成雙軌制:台積電鎖定北美頂尖訂單,其他廠商深耕亞洲
  5. 股價合理性分析(基於凱基預估)

    • 2025 年 EPS 64.5 元 → 中性本益比 20 倍,目標價 1,200–1,300 元
    • 2026 年 EPS 76 元 → 目標價 1,400–1,500 元
    • 2027 年 EPS 95 元 → 目標價 1,800–1,900 元
    • 每年股價合理成長 200–300 元,若年底達 1,600–1,700 元即本益比上修
  6. 主持人觀點:台積電財報好不等於 AI 無泡沫

    • 台積電只是「賣鏟子」,需觀察四大 CSP(雲服務商)能否回收 AI 資料中心投資
    • 真正的去泡沫關鍵在終端應用與現金流回流,而非上游產能擴張

AI 泡沫與新創估值過熱

  1. 台積電 → 輝達 → CSP 傳導鏈需完整驗證

    • 輝達營收翻倍成長,主因 3 奈米需求爆發,2026–2027 年主要客戶為輝達
    • 若 CSP 無法將 AI 資料中心變現,賣鏟子者終將受拖累
  2. 美國 AI 基礎建設計畫延後至 2026 年開工

    • Stargate(OpenAI、微軟、輝達、甲骨文)投資 5,000 億美元,2030 年完工
    • xAI 10 萬顆 GPU 超級資料中心、Google PGM、中東 G42 等百億美元級計畫
  3. AI 新創公司估值暴增,泡沫疑慮升溫

    • 10 家未獲利 AI 新創一年市值增近 1 兆美元
    • 美國創投 2025 年已投 1,610 億美元至 AI,占總投資 2/3
    • 年營收 500 萬美元公司估值達 5 億美元,市場預期營收成長 100 倍
  4. 與歷史科技泡沫比較

    • 2020–2025 年 AI 投資規模為 2000 年網路泡沫 7 倍(通膨調整後)
    • 主持人觀點:巨頭因現金流穩定可消化高本益比,新創公司則面臨外溢風險

關稅豁免與台灣出口優勢

  1. 台灣 80% 出口值仍處於關稅豁免

    • 半導體關稅尚未出爐,客戶無轉單壓力
    • 三星、日韓汽車受 15% 對等關稅衝擊,台灣出口表現亮麗
  2. 主持人觀點:豁免為台積電業績護城河

    • 短期無外部衝擊,長期需關注 10 月談判進展與川普施壓

川普政策與泡沫延續機制

  1. 川普家族透過加密貨幣獲利逾 10 億美元

    • WLFI 代幣 5.5 億、川普幣 3.62 億、梅蘭妮亞幣 6,500 萬
    • 放鬆監管、撤銷 Coinbase 訴訟、允許退休金投資加密貨幣
  2. 聯準會降息預期支撐流動性

    • 沃勒支持 10/29 降息 1 碼,米蘭主張年底前降 3–4 碼
    • 無緊縮空間,市場預期漸進或極端寬鬆皆利多
  3. 主持人觀點:泡沫延續的兩大支柱

    • 物理性 AI 產品落地(如調情式 AI)
    • 川普財政政策與監管放寬,刻意避免泡沫破裂

調情式生成式 AI 與終端應用

  1. OpenAI 將引入年齡驗證,允許生成成人內容

    • 上半年推家長監控功能,下半年轉向「把成年人當成年人」
    • 從心理危機防範轉為使用者自由,市場解讀為營收解方
  2. 主持人觀點:心靈互動才是高價值終端

    • 肉體互動可用金錢購買,心靈互動最稀缺
    • 長期使用 ChatGPT 可建立個人化深層對話,具「雲端情人」潛力
    • 若生成式 AI 切入情色經濟學與情感陪伴,營收回收可期,AI 泡沫將被實質應用化解

銀行系統性風險與中小型銀行危機

  1. 美國地方銀行股重挫,KBW 指數跌 6.3%

    • Zion、Western Alliance 涉詐欺貸款,抵押品異常
    • 高利率副作用、美債減損、違約事件發酵
  2. 主持人觀點:需警惕系統性風險下行傳導

    • 大銀行財報穩健,中小型銀行集體拋售
    • 若不介入救援,可能影響金融傳導與整體市場情緒

閱讀推薦書籍:《國家為什麼會破產》

核心主題

  • 債務週期後期機制與國家破產邏輯
    國家興衰 ≠ 單純「債多必倒」,而是債務累積速度、結構、與稅收/還本能力失衡所引發的系統性危機。

債務本質與週期

  1. 債務 = 經濟擴張工具
    • 正當且必要(如信貸推動成長)。
    • 問題出在:速度過快、結構失衡、資源錯置
  2. 債務危機觸發條件
    • 債務服務(利息+本金)大幅超過稅收能力
    • 典型週期:初期擴張 → 中期泡沫 → 後期張力爆發 → 危機/重組。

歷史週期觀察(超長尺度)

  • 帝國平均壽命 ≈ 320 年(1500 年來全球霸權更替)
    霸權高峰期衰退啟動
    中國明清19 世紀
    荷蘭17 世紀18 世紀
    英國19 世紀20 世紀初
    美國1990 年代後期已進入長期衰退期
  • 關鍵洞見

    「美元終將崩潰」可能是對的,但不一定發生在你有生之年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也不是一天滅亡。

認知陷阱與矛盾思維

  • 當現實與信念衝突時,質疑前提而非邏輯
    • 北韓農民:「我們幸福指數第 2,為何吃不飽?」→ 前提錯誤
    • 阿富汗女學生:「趕走侵略者,為何不能上學?」→ 因果斷裂
    • 清朝北洋水師:「東亞第一,為何被速射炮擊沉?」→ 技術錯估

國家破產監控指標(Dalio 首度明確提出)

指標類別關鍵信號危機臨界點
債務負擔總債務/GDP> 100% 且持續上升
債務服務/稅收> 30~40%
外部依賴外債占比> 60%(新興市場尤危險)
經常帳赤字/GDP> 5% 連續 3 年
貨幣信用通脹率> 10% 或惡性通脹
資本外流外匯存底連跌 3 季
制度信任政治分裂指數極化加劇 + 民調信任崩跌
貧富差距(基尼係數)> 0.45

小國/新興市場解釋力更高:對外依存度高 → 國際金融一波動即引爆。

政策建議(實務導向)

  1. 避免債務陷阱
    • 維持稅收/債務服務比率 < 25%
    • 優先償還外債與短期債
  2. 危機應對三部曲
    貨幣化(印鈔)→ 短期緩解
    債務重組(減記/延期)→ 中期止血
    結構改革(稅制、產業)→ 長期復甦
  3. 投資人啟示
    • 認識個人壽命有限:別押注「美元 30 年後崩潰」。
    • 週期思維:危機 = 買點(若能撐過重組)。

與前作對比

書名重點尺度
《原則》個人決策哲學微觀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帝國興衰週期宏觀(320 年)
《國家為什麼會破產》債務危機機制 + 監控指標中觀(10~50 年債務週期)

總結金句

「債務不是原罪,失控的債務服務才是國家破產的導火線
了解週期,才能在危機中找到機會。」


推薦閱讀族群

  • 宏觀投資者
  • 新興市場分析師
  • 關心美元霸權與地緣風險者
  • 想理解「國家級泡沫如何破」的人

書籍厚實,建議搭配 債務/GDP 圖表歷史案例 對照閱讀,效果最佳。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