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 10
2025-10-13(一)美中貿易又開打,TACO 交易再起?台股還能撿到便宜價?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
- 2025 年 10 月 13 日台北時間上午 8:30,國際財經新聞顯示美國股市因川普關稅威脅出現顯著賣壓
- 台積電 ADR 上週五崩跌 6%,預計加重台股今日賣壓
- 美國道瓊指數週跌幅 2.73%,標普 500 指數跌 2.7%,納斯達克指數跌 3.56%
局勢和緩
- 川普在 Truth Social 發文安撫,強調美國欲幫助而非傷害中國,試圖降低關稅戰緊張情緒
- 美國副總統范斯呼籲北京採理性態度,稱美方願與中方和談,顯示軟硬兼施策略
- 市場預期 10 月底 APEC 峰會可能促成川普與習近平會面,關稅戰影響或不如 4 月嚴重
稀土戰
- 中國收緊稀土出口審批,引用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RR),影響使用中國稀土原料的海外產品
- 中國在稀土精煉上占全球 87%,美國短期內難以脫鉤,需數年建立自主供應鏈
- 美國國防與半導體供應鏈受稀土管制衝擊,中國精煉能力主導鈾、鋱等高科技元素 80%-90%
港口費
- 中國自 10 月 14 日起對美國船舶徵收特別港務費,回應美國對中國船隻徵收每噸 50 美元及集裝箱 120 美元費用
- 美國製造船舶數量少,中國報復性費用影響有限,全球造船產能多由中國主導
- 雙方戰術性降溫可能性存在,但若美國落實 100% 關稅,中國或進一步收緊出口管制
大豆談判
- 中國 2025 年未從美國進口任何大豆,轉向巴西與阿根廷,美國 2024 年大豆出口值 240 億美元
- 美國中西部秋季收穫季面臨買家消失,穀倉大豆累積,農民面臨銷售與成本雙重壓力
- 市場原預期 10 月底前達成大豆協議,作為關稅談判善意,但目前雙方僵持持續
中方態度
- 中國四中全會前夕採取強硬行動,針對稀土、鋰電等實施出口管制,並調查輝達與高通
- 北京透過模糊的許可制保留談判籌碼,允許選擇性放行以靈活調整政策
- 中國動作反映內政壓力(如房地產低迷)與凝聚民族主義,同時為 APEC 峰會累積談判籌碼
美方備戰
- 美國五角大廈宣佈 10 億美元關鍵礦物採購計畫,含 5 億美元鎳、2.45 億美元鋰
- 美國放寬環境管制,將稀土供應鏈視為國安議題,但預估川普卸任前難達 10% 市占
- 美國若未建自主稀土供應鏈,關稅戰升級將受中國稀土制約,市場緊張情勢持續
中方備戰
- 中國半導體產業從設計(海思、紫光)到製造(中芯國際)具自主雛形,雖落後美方但快速擴張
- 中國在稀土加工占 70%、精煉 87%,市場規模與政策推動助其替代進口
- 輝達在中國營收占比逐年下滑,顯示中國扶持本土 AI 企業,脫鉤趨勢長期存在
市場情緒
- 市場對關稅戰負面作用反應趨於冷淡,視為套利型事件而非體制性危機
- Polly Market 民調顯示市場認為美國 11 月對中國課徵 100% 關稅機率僅 25%-40%
- 市場反身性增強,投資人評估風險時更關注他人反應,單純利空難引發大幅波動
油價降溫
- 西德州原油跌破每桶 60 美元,回到 4 月關稅戰價位,緩解通膨壓力
- 美國 AAA 汽油價格每加侖 3.11 美元,低於拜登時期,債券市場因通膨降溫趨穩
- 關稅引發的通膨傳導增加聯準會降息壓力,短期內降息路徑難完全展開
美股追蹤
- 道瓊指數跌 878 點(1.9%)收 45,479 點,標普 500 跌 182 點(2.7%)收 6,552 點
- 納斯達克跌 820 點(3.56%)收 22,204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跌 432.6 點(3%)收 6,407 點
- 台股開盤跌 800 點至 26,492 點,台積電今日跌幅縮至 3.12%,市場關注買盤力道
AI 基期挑戰
- 特斯拉本益比達 188 倍,較上季增 43 倍,蘋果與 Google 分別增 32 倍與 22 倍
- 標普 500 指數本益比僅 22 倍,科技股估值膨脹快,需強勁財報支撐
- AI 相關股票基期高,投資人面臨高估值買不下手、低估值無新鮮感的兩難
總結
- 七大科技巨頭第三季盈餘年增從 28% 降至 14%,其他 493 家標普 500 公司衰退 3%
- 台股開盤跌 800 點,市場關注 ETF 買盤與後續財報季表現
- 投資策略需明確中心思想,短期交易看估值修正,長期投資看情緒回檔,週期投資看景氣指標
觀點整理
美中貿易戰與關稅議題
-
川普關稅威脅與和緩態度:
- 川普近期威脅對中國祭出 100% 的關稅,但隨後在 Truth Social 發文表示希望幫助而非傷害中國,顯示軟硬兼施的策略,試圖透過安撫語氣促使中方回到談判桌。
- 美國副總統范斯也呼籲北京選擇理性之路,強調美方在貿易拉鋸戰中擁有更大籌碼,但願意與中方和談。
- 主持人認為,市場對川普的關稅威脅已有「狼來了」的心理,認為其實際行動可能不如威脅嚴重,類似 4 月份的經驗,市場預期 11 月對中國課徵 100% 以上關稅的機率僅 25% 至 40%。
-
APEC 峰會的影響:
- 市場期待 10 月底 APEC 峰會可能帶來川普與習近平的會面,進而緩解貿易緊張局勢。
- 主持人提到,中國可能透過強硬行動(如稀土出口管制)先創造談判籌碼,為峰會談判做準備。
-
市場影響與投資策略:
- 關稅戰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逐漸被視為「心理情緒傳導」,而非系統性危機,市場對此類事件的反應越來越冷靜,視為套利機會(TACO 交易)。
- 長期投資者可將情緒回檔視為買點,短期交易者需關注市場對川普政策的預判,週期投資者則需搭配景氣指標判斷回檔幅度。
稀土戰與供應鏈問題
-
中國稀土出口管制:
- 中國因應美國對半導體及 AI 晶片的出口限制,全面收緊稀土出口審批,首次引用「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RR),即非中國直接出口、但使用中國稀土原料的產品也需獲得出口許可,類似美國的半導體管制。
- 中國強調此為防禦性回應,非全面禁止出口,保留談判彈性,透過模糊的管制框架選擇性放行,維持談判籌碼。
- 中國在稀土精煉上具主導地位,全球稀土開採占比 70%,加工 87%,精煉 91%,美國短期內難以脫鉤。
-
美國稀土供應鏈挑戰:
- 美國試圖打造自主稀土供應鏈,但進展緩慢,預估川普任期結束前難達 10% 的市占率。
- 美國國防後勤署(DLA)宣布 10 億美元的關鍵礦物採購計畫(包括 5 億美元的鎳、2.45 億美元的鋰等),以支持軍工與國防需求。
- 稀土開採與精煉涉及高污染成本,美國放寬環境管制並將稀土視為國家安全議題,但短期內難以取代中國的供應鏈主導地位。
-
全球資源分佈與挑戰:
- 全球稀土資源分佈廣泛(智利銅礦 28%、印尼鎳礦 33%、剛果鈷 69%、澳洲鋰 52%),但後端精煉高度依賴中國(銅 40%、鎳 35%、鈷 65%、鋰 58%、稀土金屬 87%)。
- 美國需數年囤積與提升精煉能力,否則關稅戰升級將使稀土供應鏈成為中國反制的「脖子」。
港口費與船舶戰
-
中美港口費爭端:
- 中國宣布自 10 月 14 日起對美國船舶徵收特別港務費,回應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對中國船隻(每噸 50 美元、中國建造船舶每噸 18 美元、每個集裝箱 120 美元)的額外費用。
- 由於美國製造船舶數量極少,中國的報復性費用影響有限,但每噸平均價格高於美國,顯示強硬姿態。
-
影響與展望:
- 主持人認為,港口費爭端本質上是雙方貿易角力的延伸,短期內需觀察是否出現戰術性降溫的可能性。
- 全球船舶產能主要由中國主導,美國在此議題上的影響力較弱。
大豆談判與農糧價格
-
中國停止進口美國大豆:
- 2025 年中國未向美國進口任何大豆,與過去即便貿易戰期間仍維持 1/10 進口量的情況不同,顯示中國完全轉向巴西(占 60% 以上)與阿根廷等供應國。
- 美國大豆出口產值 240 億美元,過去一半出口至中國,如今庫存積壓,農民面臨銷售困難與成本上升(種子、化肥、農機等)雙重壓力。
-
市場預期與談判前景:
- 市場原預期 10 月底前可能敲定大豆協議,作為關稅談判的善意釋放,但目前雙方僵持未解。
- 美國可能考慮對農業產品免徵關稅,類似 2018 年 280 億美元紓困方案,但川普的資本撙節政策可能限制補貼規模。
-
農糧價格影響:
- 農糧價格因美中貿易戰預期和解而在前幾週有所提振,但目前因談判停滯而承壓。
- 主持人建議持續觀察月底川習會是否帶來突破。
中方態度與內政考量
-
中國強硬行動的背景:
- 中國在 10 月採取一連串報復行動(稀土、鋰電、人造石墨、超硬材料出口管制,調查輝達與高通),反映內政壓力外化,試圖透過塑造美國為敵人凝聚民族主義。
- 中共四中全會即將召開,強硬姿態可能為內部政治考量,同時為 APEC 峰會創造談判籌碼。
-
中國供應鏈自主化:
- 中國半導體產業在設備、EDA 軟體、先進製程上仍落後,但從晶片設計(海思、紫光)、製造(中芯國際)、封測(長電科技)到終端應用(華為、小米、聯想、TCL),已形成自主雛形。
- 中國的優勢在於市場規模與政策推動,快速擴張與替代進口能力強,顯示脫鉤趨勢已成。
市場情緒與投資心理
-
市場對關稅戰的冷靜反應:
- 市場對關稅戰的負面影響逐漸無動於衷,視為「政治事件的金融化」,投資者將其當作套利機會,而非系統性危機。
- 市場心理分三層邏輯:
- 政治事件金融化:投資者將關稅戰視為 TACO 交易,認為川普多為虛張聲勢,實際衝擊有限。
- 不確定性可分配化:川普政策風險可重新分配,部分企業可能因特權或減稅獲利(如 AI 產業)。
- 市場反身性:投資者不再直接評估風險,而是觀察他人是否恐慌,類似凱恩斯選美理論,導致市場對波動的容忍度提高。
-
投資策略建議:
- 短期交易者:關注估值修正幅度與 TACO 交易可能性。
- 長期投資者:將情緒回檔視為買點,預期川普任期結束時市場點位高於上任時。
- 週期投資者:搭配景氣指標判斷回檔幅度,等待低基期介入。
- 主持人強調,投資需有中心思想,無論是擇股、擇時或長期參與,應避免因基期高低而猶豫不決。
油價與通膨展望
-
油價降溫:
- 西德州原油跌破每桶 60 美元,回至 4 月關稅戰時的價位,美國 AAA 汽油價格每加侖 3.11 美元,低於拜登時期。
- 油價下跌緩解通膨壓力,對債券市場有穩定作用,降低聯準會降息的迫切性。
-
通膨與聯準會政策:
- 主持人認為停滯性通膨可能性低,但關稅引發的通膨傳導可能增加聯準會降息壓力。
- 短期內股票市場降溫與通膨降溫,可能成為下一波股市拉抬的起點。
美股與台股表現
-
美股表現:
- 美股四大指數上週五顯著下跌:道瓊工業指數跌 878 點(1.9%,收 45,479 點)、標普 500 指數跌 182 點(2.7%,收 6,552 點)、納斯達克指數跌 820 點(3.56%,收 22,204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跌 432.6 點(3%,收 6,407 點)。
- 跌幅一日抹去一個月漲幅,但屬正常回檔,未改變今年所有資產正報酬的趨勢。
-
台股與台積電影響:
- 台積電 ADR 上週五跌 6.4%,因台灣股市未開盤,預期今日(10 月 13 日)開盤將承壓,開盤跌 800 點(收 26,492 點),台積電跌幅收斂至 3.12%。
- 主持人建議觀察今日買盤力道與 ETF 買盤動向,判斷市場是否視回檔為買點。
AI 產業與市場估值
-
AI 產業動能:
- AI 巨頭合作案與財報季表現可能壓過關稅議題,成為市場焦點。
- 美國放寬銀行監管,增加 2.6 兆美元放貸能力與 1,400 億美元資本空間,支持 AI 資料中心融資。
- 美國批准輝達向阿聯酋出口數十億美元 AI 晶片,換取阿聯酋未來 10 年 1.4 兆美元的投資承諾。
-
科技股高估值挑戰:
- 七大科技股(特斯拉本益比 188 倍、蘋果 32 倍、Google 22 倍)估值膨脹快,遠高於標普 500 指數的 22 倍,第三季盈餘成長從 28% 降至 14%,其他 493 家公司平均衰退 3%。
- 高基期科技股具風險,但低基期股票缺乏 AI 題材,投資者陷入選擇困境。
資產表現與配置建議
-
全球資產表現:
- 黃金今年漲幅 52.4%,連續三年牛市;歐亞股市漲 24%、比特幣漲 20%、新興市場漲 18%、納斯達克 100 漲 10% 至 15%、高收益債漲 4% 至 7%、REITs 漲 1.9%。
- 所有資產今年均收漲,持有美元現金的購買力受侵蝕最顯著。
-
資產配置建議:
- 投資者應檢視資產配置是否跑贏大盤(如 64 股債比),若無則專注長期穩健配置,隨市場波動緩步走高。
- 主動擇時或選股能力強者可追求高於大盤的報酬,否則以穩定配置為主。
總結與展望
-
市場展望:
- 短期內需觀察財報季表現、APEC 峰會進展及通膨數據,判斷股市反彈力道。
- 美中貿易戰、稀土戰、港口費爭端為雙方角力過程,長期脫鉤趨勢難逆,投資者需關注談判籌碼的動態變化。
- 台股與美股回檔為正常現象,長期投資者可視為買點,短期交易者需關注情緒與估值修正。
-
投資心態:
- 市場對波動的容忍度提高,視痛苦為買點,「只要最後給錢就行」。
- 主持人強調投資需有中心思想,無論短期交易、長期存股或週期投資,應依據自身策略參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