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的財經記事本
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 10

2025-10-03(五)沒人怕關門?美股又創高!川習會月底登場,美中還有戲?

摘要整理

美國股市表現與政府關門影響

  • 美國三大指數昨日同步創下歷史新高,道瓊工業指數上漲 78 點收 46,519 點,標普 500 上漲 4 點收 6,715 點,納斯達克上漲 88 點收 22,844 點
  • 政府關門預期延長至 10 月 15 日後,市場對聯準會降息力度產生更多預期,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126 點達 6,626 點,漲幅高達 1.94%
  • 關門事件導致本週五非農就業數據無法公布,市場轉而依賴 ADP 小非農數據,預期經濟衝擊將強化降息機率

政府關門政治角力與經濟脫鉤

  • 川普第二任初期推動資本裁員與聯邦預算刪減,將關門措施視為永久改革,並指責民主黨造成金簡政府計畫
  • 民主黨堅持 ACA 平價醫療法案補貼延續,影響年齡 60 歲以上或年收入 8.2 萬美元夫妻每月保費增幅達 200% 至 300%,有利共和黨偏遠選區選民
  • 就業數據與股市脫鉤明顯,自 2022 年底 ChatGPT 發布後標普 500 持續創新高,但職位空缺數一路下滑,顯示 AI 驅動資本市場與勞動力市場聯動減弱

民調與聯準會獨立性

  • Data for Progress 調查顯示 32% 選民歸責川普,27% 指國會共和黨責任,紐約時報民調僅 27% 支持民主黨為關門負責
  • 最高法院裁定川普無法立即解職聯準會理事麗莎·庫克,案件延至 2021 年 1 月聽證,強化央行獨立性避免總統干預降息步調
  • FOMC 會議維持緩降息預期,多數理事支持漸進式降息,米蘭少數偏好強降息,市場信心未受關門大幅影響

美中貿易談判與農產品議題

  • 10 月底至 11 月初川習會將討論第五輪談判與美中貿易休戰,11 月 10 日為關鍵日期,重點圍繞 2020 年第一階段協定延長
  • 中國大豆進口自 2018 年貿易戰後美國出口量下滑,巴西取代為最大供應國,2020 年美國出口回升但拜登期未要求持續購買
  • 談判首從農產品入手,要求中國停止從巴西大規模進口大豆轉向美國,預期可打開談判突破口

海底電纜與 AI 競爭角力

  • 彭博社報導全球 99% 跨國網路纜線支撐 10 兆美元每日金融交易,今年 2 月至 3 月中國貨輪鴻泰 58 號致台灣海底電纜斷線,台灣法院判船長入獄 3 年
  • 東南亞如馬來西亞台灣泰國資料中心新建推升電纜需求,海纜直徑僅 20 至 50 毫米,美中談判可能追究蓄意破壞責任
  • 中國以舉國體制發展 AI,資源投入新經濟產業達整體經濟 1/3,建構從晶片到大模型自主生態,企業如阿里百度騰訊華為位元組跳動科大訊飛等自給自足

科技管制與市場市占

  • 美國出口管制清單限制中國 AI 發展,但中國本土晶片供應鏈完整,輝達中國市占率 54.4%,華為僅 27.9%,AMD 3.9%
  • 輝達 B300 B200 B100 處理能力領先中國,川普任期可能採全面鷹派壓制或競合關係,中國 AI 模型分數從 2024 年初 1,100 分縮短至接近美國 1,200 分
  • 中國智慧家居採用率高於美國,AI 體驗感成關鍵,Grok-4 ChatGPT 等工具使用習慣決定生態優勢

美股追蹤與投資心態

  • 費城半導體指數自 4 月從 3,000 多點漲至 6,000 多點,漲幅近一倍,年初以來平均漲 40%,4 月後漲 70% 至 80%
  • 投資建議大漲大跌時閉眼過關,避免追高不熟股票或空手觀望,類比人生忌諱如窮時沒壞事做,熟人難成情侶
  • 台股昨日上漲 98 點收 26,476 點,長期週期投資每隔一段睡公園但底底高,M2 貨幣增長使每次回檔高於前次

新創 AI 估值與特斯拉表現

  • OpenAI 透過員工股份轉讓估值達 5,000 億美元,成全球最有價值新創,SpaceX 4,000 億美元,xAI 750 億美元,晶片股一日增長 2,000 億美元市值
  • 特斯拉第三季交車 49.7 萬輛年增 7.4% 優於預期 43 萬輛,股價一度漲 3.5% 但後壓,馬斯克身價超 5,000 億美元
  • 交車成長因中國市場銷售好及美國補貼 9 月底到期搶跑效應,第四季需求存疑,中國車企在歐洲電動車市占達 9.8% 年增 89%

AI 應用擴張與隱私議題

  • Meta 將利用用戶與 Meta AI 互動內容推動個人化廣告,從 12 月 16 日起收集對話但不碰端對端加密訊息,預防尷尬推薦如除毛機或約會課程
  • AI 法律助理 If 完成 1.03 億美元融資估值 10 億美元,助檔整理案件接收文書起草,原告律師勝訴收費模式加速 AI 滲透
  • OpenAI 推出 ChatGPT 家長監控功能,本月上路偵測青少年心理困境如兩性煩惱,發警示通知父母,避免 AI 有問必答但不準確建議導致問題

電力需求與經濟影響

  • 美國營建支出顯示辦公大樓投資疫情後下滑,電力設備持續攀升,資料中心建置量超辦公室且耗電低於吹冷氣辦公環境
  • 2025 年電力需求快速衝高,私人電價平均上漲 110%,東北部批發價過去五年翻倍,維吉尼亞愛華內華達漲 15% 至 39%
  • 資料中心對廉價電力需求高,可能使家庭成最大受害者,批發供應鏈定價持續上行

觀點整理

美國股市與經濟展望

  1. 美股表現

    • 美國三大指數(道瓊、標普 500、納斯達克)於 2025 年 10 月 2 日同步創歷史新高,顯示市場樂觀情緒。
    • 道瓊上漲 78 點(0.17%),收於 46,519 點;標普 500 上漲 4 點(0.06%),收於 6,715 點;納斯達克上漲 88 點(0.39%),收於 22,844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126 點(1.94%),收於 6,626 點。
    • 費城半導體指數自 4 月以來漲幅達 70% 至 80%,年初至今漲幅約 40%,顯示 AI 相關晶片股強勁推動市場。
  2. 政府關門影響

    • 美國政府關門問題延長,市場預期可能持續至 10 月 15 日之後(約 2 至 3 週)。
    • 關門時間越長,市場對聯準會降息預期越高,流動性預期推升股市表現。主持人不無諷刺地表示:「關門越久,股市漲越多」。
    • 川普計畫將政府關門期間的聯邦預算裁員措施視為永久性,並指責民主黨導致停擺。民主黨則關注平價醫療法案(ACA)補貼到期問題,特別影響共和黨選區的選民(60 歲以上或年收入 8.2 萬美元的夫妻,保費可能增加 200% 至 300%)。
    • 民調顯示,32% 選民認為川普應對關門負責,27% 歸咎於國會共和黨,僅 27% 認為民主黨有責,但主持認為民調可能低估川普支持者意見。
  3. 就業數據與經濟指標

    • 政府關門導致勞工統計局(BLS)無法發布 10 月 5 日的非農就業數據,市場可能僅能參考 ADP 小非農數據,但其準確性不足。
    • 9 月至 10 月的 CPI 通膨數據也可能因關門而失真,聯準會降息決策可能依賴揣測,增加不確定性。
    • BLS 內部問題(局長離職、經費不足)導致數據收集能力受限,官方數據與民間數據(如 Indeed、LinkedIn 招聘數據)長期存在誤差。
    • 標普 500 指數與非農職位空缺數脫鉤,自 2022 年底 ChatGPT 發布後,股市持續創新高,但職位空缺數下滑,顯示勞動市場與資本市場聯動減弱。
  4. AI 對經濟影響

    • AI 技術提升總體生產力,可能改變經濟評估維度。即使就業市場惡化,少數人利用 AI 實現高產出,總體 GDP 仍可維持高位,類比工業革命時期農民轉型。
    • 市場對 AI 的樂觀情緒推動股市,特別是科技股與晶片股,掩蓋經濟基本面弱勢。

美中關係與貿易談判

  1. 川習會與農產品貿易

    • 2025 年 10 月底至 11 月初,川普與習近平將於韓國 APEC 峰會期間會面,討論美中貿易休戰(預計 11 月 10 日)。
    • 焦點在於農產品採購(特別是大豆)。2020 年川普第一階段協議要求中國購買美國農產品,但在拜登任期未持續要求,導致中國轉向巴西進口。
    • 中國大豆進口市場自 1995 年快速擴張,巴西已取代美國成為主要供應國。2018 年貿易戰後,美國出口量下滑,2020 年短暫回升後再次下降。
    • 美國要求中國減少對巴西大豆進口,轉向美國,作為談判重點。
  2. 海底電纜爭議

    • 美中談判可能涉及海底電纜事件。全球 99% 跨國網路依賴海底電纜,承載每日超過 10 兆美元金融交易及軍事通訊。
    • 台灣近期海底電纜受損事件(2025 年 2 月至 3 月,中國貨輪鴻泰 58 號拋錨導致斷線),台灣法院判船長三年有期徒刑,顯示對蓄意破壞的強硬態度。
    • 東南亞(包括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因資料中心建設,對海底電纜需求增加,電纜安全成為美中角力焦點。
  3. AI 與科技競爭

    • 中國以舉國體制發展 AI,投入新能源、醫療、新材料等新經濟產業,占經濟比例達 1/3,打造自主可控的 AI 生態系(從晶片設計到大模型應用)。
    • 中國企業如阿里、百度、騰訊、華為、字節跳動等在 AI 領域進展顯著,但仍落後美國。輝達占中國 AI 加速器市場 54.4%,華為僅 27.9%。
    • 美國對中國實施出口管制,但中國透過替代方案形成完整半導體產業鏈。輝達在中國營收上升,但占全球比例下降,顯示中國本土晶片發展影響。
    • 中國 AI 應用(如智慧家居)採用率超越美國,模型表現分數(2024 年初中國 1,100 分,美國 1,200 分)差距縮小,體驗感成為競爭關鍵。

AI 產業與新創估值

  1. AI 新創估值

    • Open AI 透過員工股份轉讓,估值達 5,000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有價值新創企業,超越馬斯克的 SpaceX(4,000 億美元)。
    • 其他新創如字節跳動(2,200 億美元)、螞蟻集團、Shein 等估值較低,顯示 AI 與太空產業資金集中。
    • 晶片股因 AI 熱潮單日市值增長 2,000 億美元,顯示市場對 AI 樂觀。
  2. AI 應用擴張

    • Meta 計畫自 2025 年 12 月 16 日起,利用與 Meta AI 對話內容進行廣告個人化推薦(不涉及端對端加密通訊),引發隱私爭議。
    • 美國 AI 法律助理公司 If 完成 1.03 億美元融資,估值 10 億美元,顯示 AI 在法律產業滲透加速,特別在勝訴收費模式下提高效率。
    • Open AI 推出家長監控功能,限制青少年使用聊天機器人,並在偵測心理困境時發送警示,顯示 AI 應用的社會責任考量。
  3. 資料中心與電力需求

    • 美國資料中心建設量超越辦公大樓,電力設備投資持續攀升,顯示 AI 算力需求激增。
    • 美國私人電價上漲,東北部批發價五年翻倍,其他州漲幅 15% 至 39%,資料中心對廉價電力的需求增加,可能影響家庭電價。

特斯拉與電動車市場

  1. 特斯拉表現

    • 特斯拉第三季交車量達 49.7 萬輛,年增 7.4%,超市場預期(43 萬輛),股價一度上漲 3.5%,但因高估值(本益比超 100 倍)及市場預期過高,隨後回落。
    • 交車量增長原因包括中國市場銷售強勁及美國購車補貼 9 月底到期帶來的搶購效應。但第四季需求存疑,因補貼結束及產量未提升。
    • 馬斯克身價因特斯拉股價反彈及 XAI(750 億美元)、SpaceX(4,000 億美元)估值成長,超過 5,000 億美元。
  2. 中國車企競爭

    • 中國車企(如比亞迪、上汽 MG、領跑汽車)在歐洲市場快速崛起,8 月混合動力車市占率達 9.8%,年增 89%。比亞迪掛牌數 7,109 輛,年增 114%。
    • 儘管歐洲對中國車徵高關稅,中國品牌憑高性價比仍表現亮麗,挑戰特斯拉市場地位。
    • 特斯拉未來焦點在自駕車及 Optimus 機器人,但高估值引發爭議。主持比喻好股票如「好男人」,因稀缺而價格高昂。

聯準會與央行獨立性

  1. 聯準會政策

    • 聯準會降息預期因政府關門而增強,但步伐為「緩降息」,非無節制降息。
    •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川普無法立即解職聯準會理事麗莎庫克,案件延至 2026 年 1 月,確保聯準會短期獨立性。
  2. 川普政策影響

    • 川普短期內因預算卡關,內政政策可能趨於保守,但對外政策(如美中貿易談判)仍積極。
    • 聯準會獨立性受保護,避免川普透過解職影響降息步調。

台灣與地緣政治

  1. 海底電纜事件

    • 台灣海底電纜受損事件凸顯地緣政治風險,法院對中國貨輪船長判刑三年,顯示對基礎設施安全的重視。
    • 台灣因資料中心建設,對網路電纜需求增加,成為美中角力焦點。
  2. 台股表現

    • 2025 年 10 月 3 日,台股上漲 98 點,收於 26,476 點,顯示市場對 AI 及科技股的樂觀情緒。
  3. 晶片戰爭與台積電

    • 主持推薦《晶片戰爭》修訂版,新增 AI 時代與台灣地位的章節,強調台積電在地緣政治中的關鍵角色。
    • 書中描述半導體產業的歷史與地緣政治博弈,美國透過出口管制限制中國高階產能,台灣則因技術與人才優勢成為焦點。
    • 台積電的發展得益於政府支持(孫運璿、潘文淵、李國鼎)、張忠謀領導及技術授權,顯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獨特地位。

投資觀點與市場心理

  1. 長期投資建議

    • 主持建議投資者面對市場波動(大漲或大跌)應保持冷靜,避免頻繁交易或追高殺低,類比「閉眼過去」。
    • 市場長期趨勢受 M2 貨幣量增長支持,每波回檔的底部高於前次(「底底高」),投資者應關注長期週期而非短期波動。
  2. 市場比喻

    • 主持以幽默比喻解釋市場現象,如好股票如「好男人」因稀缺而高價,市場流通的多為「渣男」(低質資產)。
    • 投資忌諱包括「抱著部位翻來覆去」、「不熟的股票追高、熟悉的股票下不了手」,強調紀律與耐心。
  3. AI 與新創投資

    • AI 相關股票(如晶片股、特斯拉)因高成長性吸引資金,但估值高企,投資者需謹慎評估基本面。
    • 資料中心與電力需求增長為新投資機會,但電價上漲可能影響家庭,需關注政策風險。

閱讀推薦書籍:《晶片戰爭》

  1. 書籍背景與作者

    • 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
    • 《晶片戰爭》是一本探討半導體產業與地緣政治博弈的歷史書籍,初版於拜登執政時期,修訂版適逢川普時期,反映新技術位階的變化。
    • 修訂版新增兩個章節:
      • 探討 AI 時代半導體的角力及台灣的關鍵地位。
      • 獨家收藏版包含作者給台灣讀者的親筆信。
  2. 核心內容

    • 半導體的歷史與影響
      • 從晶片如何改變戰爭到影響日常生活,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半導體的發展歷程。
      • 詳細描述地緣政治如何影響半導體產業,包括美中之間的競爭與技術封鎖。
    • 地緣政治與產業博弈
      • 記載美國如何透過實體清單和出口管制改革法限制中國高階晶片產能。
      • 對比民主體制與集權體制在半導體產業補貼上的不同策略:
        • 美國:川普時期採高關稅與市場競爭策略,較少直接補貼。
        • 中國:舉國體制,大手筆補貼 AI、新能源等新經濟產業。
    • 台灣的關鍵角色
      • 特別強調台積電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的重要性。
      • 回顧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涉及孫運璿、潘文淵、李國鼎及張忠謀等關鍵人物,以及技術授權與政府支持的影響。
  3. 歷史與當前趨勢的連結

    • 書中提到半導體產業的週期性變動(如日本、英特爾、三星的脫落),每隔十年有顯著變化。
    • 美國試圖重建國防產業供應鏈,凸顯對半導體自主可控的重視。
    • 中國打造自主 AI 生態系,從晶片設計到大模型應用,試圖挑戰美國主導地位。
  4. 閱讀建議與價值

    • 建議搭配其他相關書籍(如《造光者》及張忠謀自傳下冊)閱讀,以全面理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與現況。
    • 適合對半導體、地緣政治及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提供深入且易懂的視角。
    • 書中結合歷史與當前趨勢,幫助讀者理解過去數十年全球晶片產業的演變及其對未來的啟示。
  5. 活動與互動

    • 節目提供抽獎活動,送出修訂版《晶片戰爭》,鼓勵讀者留言分享對書籍或節目的想法。

總結
《晶片戰爭》修訂版透過歷史與地緣政治視角,深入剖析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競爭,特別聚焦 AI 時代與台灣的關鍵角色。適合希望了解科技、地緣政治與經濟交織的投資者與讀者,搭配其他相關書籍閱讀能更全面掌握產業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