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
2025-10-16(四)財報季開跑,Q4 還能衝?美中互相放話,市場擺脫關稅陰霾了?
摘要整理
ASML 財報亮眼
- ASML 第三季訂單 54 億歐元,折合 63 億美元,遠超市場預期 49 億歐元
- 淨利年增 2.3%,達 21 億歐元,預估 2026 年營收不低於 2025 年
- 中國市佔從逾 50% 降至 42%,台灣升至第二,預計 2026-2027 年成最大客戶
- 股價單日漲 4.8%,今年累漲 30%,SK 海力士漲幅達 250%
半導體供應鏈變遷
- 艾司摩爾 70% 訂單來自大中華地區,南韓佔 18%,美國擴張空間待觀察
- 對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已備料,至少確保 6 個月至 1 年產能穩定
- 台積電脫離中國市場後營收不跌反升,ASML 營收結構同樣轉向台灣主導
- 全球半導體新建潮放緩,美國本土資料中心成為資本支出主力
AI 估值與泡沫討論
- 彭博統計「Tech Bubble」關鍵字報導創 3 年新高,高於 2021 年大多頭時期
- 貝萊德以 400 億美元收購美國資料中心,華爾街最大規模交易之一
- 7 巨頭資本支出難持續翻倍,中小型 CSP 業者追趕與否成關鍵
- AI 終端產品落地成為市場焦點,缺乏實體運用恐引發估值修正
銀行股財報全面超預期
- 高盛投行顧問費近 30 億美元,年增 40%,交易收入 70 億美元
- 摩根大通利潤連 2 年衝 500 億美元,交易收入 90 億美元,年增 25%
- 債券股票承銷復甦,IPO 回流,企業再融資與 AI 基建推升業績
- 三大銀行第三季全部創歷史新高,波動度與槓桿交易活躍
監管鬆綁釋放放貸能量
- 川普擬放寬資本規範,估計釋放 2.6 兆美元放貸量能
- 美國銀行獲 1,400 億美元資本空間,摩根大通下半年可釋出 390 億美元
- 摩根斯坦利與高盛股東報酬率可提升 8%,SLR 等監管限制鬆綁
- 取消季報改半年報構想,延長資訊空窗期,散戶處於資訊弱勢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 道瓊跌 17 點,收 46,253 點,跌幅 0.03%
- 標普漲 0.4%,收 6,671 點,納斯達克漲 148 點,收 26,670 點
- 費城半導體漲 196 點,收 6,767 點,漲幅 2.9%
- 金價突破 4,200 美元/盎司,創歷史新高,美中局勢未和緩
聯準會降息兩難
- IMF 下修 2025 年全球成長 0.5%,歐洲 0.6%,中國 1%,美國未調整
- 關稅利多(投資暴增)與利空(物價侵蝕)相互抵銷,美國經濟底氣足
- 核心通膨 4-5 月重回上行,原油下跌與囤貨減緩關稅通膨衝擊
- 聯準會無數據判斷,勞動市場下行風險上升,降息步調成難題
美中博弈加劇
- 中國收緊稀土出口,制裁韓華海洋美國業務,川普威脅 11/1 加徵 100% 關稅
- 華爾街日報:北京認為股市動盪可逼川普軟化,瞄準其股市執念
- 貝森特:美國談判立場不變,以國家利益優先,非股市波動
- 美國轉與巴西、印度談判稀土合作,巴西為全球第二大生產國
中國通縮輸出全球
- 9 月 PPI 年減 2.3%,連 36 個月下跌,創 70 年代改革來最長紀錄
- CPI 年減 0.3%,低於預期 0.2%,內需疲弱向外輸出通縮
- 貿易順差 5 年翻倍,年超 1 兆美元,透過第三國轉口規避關稅
- 成熟製程市佔近 27%,月產能相當 5 座聯電,2030 年自給率目標 50%
台股早盤表現
- 台股上漲 183 點,收 27,459 點,延續美股科技股漲勢
- 財報季與監管鬆綁預期支撐市場情緒,資金輪動至金融與半導體
- 美中談判前不確定性仍存,短期震盪加劇,金價續創高反映避險需求
觀點整理
美股與半導體市場
- ASML 財報亮眼帶動費半上漲
- ASML Q3 訂單 54 億歐元(約 63 億美元),遠超市場預期 49 億歐元。
- 淨利年增 2.3% 至 21 億歐元,預估 2026 年營收不低於 2025 年。
- 主持人觀點:生成式 AI 推升高階製程需求,抵銷中國訂單流失影響;晶片股為本輪 AI 行情主要驟指數貢獻者。
- 中國訂單占比下降,台灣快速崛起
- ASML 中國營收占比從逾 50% 降至 42%,台灣占比快速放大,預估 2026-2027 年成為最大客戶。
- 主持人觀點:台積電下單帶動台灣市占擴張,中國市占縮小已成趨勢。
- 稀土管制準備充足
- ASML 已備妥半年至 1 年庫存,財務長稱全球供應鏈影響大,但公司短期無虞。
- 主持人觀點:若半年內未解決,將成全球性問題,非 ASML 單一風險。
- AI 基礎建設潮持續
- 全球資料中心建置熱潮放緩,但美國本土需求強勁;貝萊德 400 億美元收購資料中心運營商。
- 主持人觀點:金融業深度參與美國資料中心潮,後續觀察中小型 CSP 資本支出是否追上 7 巨頭。
銀行股財報與監管鬆綁
- 大型銀行 Q3 全面超預期
- 高盛、摩根大通、花旗、富國銀行業績亮麗;摩根大通連續兩年利潤達 500 億美元。
- 投行顧問費年增 15-40%,交易收入年增 10-25%。
- 主持人觀點:債券、股票承銷復甦、IPO 回流、AI 基礎建設貸款推升銀行獲利。
- 監管鬆綁釋放 2.6 兆美元放貸能量
- 川普政策預計下調資本要求、放寬放貸限制,美國銀行獲 1,400 億美元資本空間。
- 摩根大通下半年可釋出 390 億美元貸款,股本報酬率提升 8%。
- 主持人觀點:監管鬆綁為 AI 缺錢困境解方,美國銀行成最大贏家。
- 季報改半年報爭議
- 川普提議取消季報,改半年報以利長期策略。
- 主持人觀點:恐拉長資訊空窗期,散戶處於絕對弱勢,機構法人可透過其他管道獲取即時資訊,增加造假與誤導風險。
美中貿易博弈
- 雙方月底川習會前全力釋放籌碼
- 中國制裁韓華海洋美國業務、收緊稀土出口;川普威脅 11/1 加徵 100% 關稅、停擺部分貿易。
- 主持人觀點:北京認為抓住川普「股市執念」,欲製造市場動盪迫其軟化;川普強硬回應政策以國家利益優先。
- 美國轉向巴西、印度等國合作
- 與巴西修復關係,聚焦稀土等關鍵礦產合作。
- 主持人觀點:規避中國稀土衝擊,確保國防供應鏈安全。
- 關稅物價轉嫁有限
- 核心通膨重回上行,但原油下跌與提前囤貨(6-12 個月)緩解衝擊。
- 主持人觀點:零售銷售緩步下滑僅反映通膨,美國經濟相對其他國家仍亮麗。
中國通縮輸出與產業內捲
- PPI 連 36 個月下跌,CPI 年減 0.3%
- 9 月 PPI 年減 2.3%,創 1970 年代改革以來最長下跌期。
- 主持人觀點:中國內捲化向外輸出通縮,電動車、PCB、醫美等產業價格崩盤。
- 成熟製程產能暴增
- 中國成熟製程市占達 27%,月產能相當於 5 座聯電,僅次於台積電。
- 主持人觀點:只要能產出即成白菜價,全球供應鏈重組下中國產能拉開差距。
- 醫美產業內捲化
- 新氧平台推 190 元果酸煥膚、399 元水光針,搶韓國市場。
- 主持人觀點:從汽車到醫美,中國低價競爭破壞全球定價,連中亞消費者赴陸醫美。
總結與投資觀察
- 財報面提振估值
- ASML 訂單超預期、銀行股全面亮麗,支撐費半與金融股表現。
- 主持人觀點:監管鬆綁 + AI 投資,推升美股估值想像空間。
- 美中角力持續
- 雙方經濟皆面臨挑戰,中國求科技管制鬆綁,美國求黃豆協議與國防鏈挺進。
- 主持人觀點:月底川習會前衝突升溫,後續觀察真實談判位階與籌碼落地。
- 台股收盤
- 加權指數上漲 183 點,收 27,459 點。
- 主持人觀點:美股高位盤旋波動大,台股同步震盪,需關注美中局勢與聯準會降息步調。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