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
2025-08-28(四)資料中心成長趨緩?輝達還能撐住美股嗎?
摘要整理
輝達財報分析
- 輝達財報表現優於預期,整體營收達 467 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 462 億美元
- 每股盈餘調整後為 1.05 美元,超越預期 1.01 美元,營業利益 301.7 億美元亦高於預測 293.6 億美元
- 數據中心業務收入 411 億美元,略低於預期 412 億美元,顯示 AI 熱潮成長趨緩
輝達股價與市場影響
- 輝達股價盤後下跌約 3%,今年以來仍上漲 35%
- 自 GPT 推出以來,輝達股價三年內上漲 964%,前瞻獲利成長 1,136%
- 市場對輝達高預期導致財報未達滿分即視為不及格,數據中心成長趨緩可能影響未來股價
AI 產業趨勢與挑戰
- 輝達營收年增幅從 2024 年高峰 200-300% 降至目前 40-50%,預估 2027 年可能進入年減
- 2026 年為 AI 伺服器拉貨潮的景氣循環低點,庫存調整壓力可能顯現
- 市場焦點轉向下一波 AI 終端應用,如特斯拉的 Robotaxi,預計 2025 年下半年有所突破
國家資本主義與半導體產業
- 川普政策推動國家資本主義,輝達受惠於中東基礎建設訂單及中國市場放寬
- 台積電在美國投資 1,000 億美元,韓國三星與海力士分別投資 450 億美元與 38.7 億美元
- 川普威脅對歧視美國科技企業的國家採取關稅,助七大科技巨頭降低服務稅負
台灣出口與台股表現
- 台灣出口年增幅達 28.3%,遠高於中國 6.1%、南韓 0.8%、日本 4.8%
- 台灣資通訊產品因 AI 需求強勁,帶動出口表現,顯示台廠在 AI 浪潮中實質獲利
- 台股下跌 94 點,收 24,425 點,受輝達財報影響,市場情緒短期波動
Robotaxi 與物理性 AI 發展
- 特斯拉 Robotaxi 在德州奧斯丁擴展至 171 平方英里,兩個月內成長 8 倍,超越 Waymo
- 特斯拉採純視覺化 AI 訓練,與 Waymo 的高精地圖技術競爭,市場預估 2026 年迎來物理性 AI 成長
- 日本與泰國陸續放寬 FSD 自動駕駛測試,台灣市場若泰國成功,未來進展可期
美股與對沖基金動態
- 美股四大指數上漲,道瓊升 147 點(0.32%)、標普 500 升 15 點(0.20%)、納指升 45 點(0.21%)
- 對沖基金加碼七大科技巨頭,占羅素 3000 指數權重 28%,VIX 期貨空頭部位達 10 萬口,創 2022 年高點
- 市場樂觀情緒高漲,散戶轉向存股,對沖基金看多科技股,短期波動風險仍存
觀點整理
輝達財報與市場影響
-
輝達財報表現與市場反應:
- 輝達最新財報顯示,營收 467 億美元(高於預期 462 億美元),每股盈餘 1.05 美元(高於預期 1.01 美元),營業利益 301.7 億美元(高於預期 293.6 億美元),但數據中心收入 411 億美元略低於預期 412 億美元。
- 財報公佈後,輝達股價盤後下跌約 3%,主要因 AI 熱潮帶動的高速成長正在降溫,市場對其預期過高。主持人表示,輝達雖未達「滿分」,但表現仍優於多數預期,顯示市場對其評價極高。
- 輝達股價今年上漲 35%,自 ChatGPT 推出以來(約 2022 年底),股價累計漲幅達 964%,前瞻獲利成長 1,136%,顯示其在 AI 浪潮中的強勢表現。
-
成長趨緩與未來展望:
- 輝達營收年增幅從 2024 年二季度的 200-300% 高峰,預估到 2027 年可能進入負成長,顯示景氣循環拐點即將到來。
- 數據中心作為輝達主要營收來源,其成長趨緩可能反映四大雲服務提供商(CSP,微軟、亞馬遜、Google、Meta)的資本支出已提前透支。
- 輝達未納入中國數據中心(H20 晶片)業務收入,受美國出口管制及北京政策壓力影響。即便川普政府可能放鬆限制,短期內難以顯著反應在財報上。
-
伺服器出貨與技術升級:
- 輝達新款 GB 300 伺服器(相較 GB 200 優化供電與背板技術)及 Rubin(規模放大 4 倍,支援超大算力 AI 訓練)將於年底出貨,但 ASIC 伺服器出貨年增幅預計 2026 年趨緩,可能成為景氣循環低點。
- 主持人強調,輝達作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約比日本股市低 1 兆美元),難以維持過去的倍數成長,市場需調整預期。
AI 浪潮與產業趨勢
-
AI 產業週期與客戶需求:
- 2024 年為 AI 投資高峰,CSP 資本支出年增幅 2023 年達 60%,2025 年預估下滑至 35%,2026 年可能接近 0 或負成長,顯示庫存調整壓力。
- 微軟在 AI 伺服器需求占比從 2023 年的 17% 升至 2024 年的 36%,遠超亞馬遜(18%)、Google(11%)及 Meta(10%),顯示其對輝達的依賴度極高。微軟雲端收入的穩定性將影響輝達及台積電等供應鏈的獲利。
- 主持人認為,AI 尚未進入收縮格局,支撐美股與台股指數表現,儘管其他產業已進入年減。
-
生成式 AI 轉向物理性 AI:
- 市場焦點從生成式 AI(例如查詢餐廳資訊)轉向物理性 AI(如自駕車、機器人)。主持人認為,物理性 AI 的估值提升空間更大,特別是特斯拉的 Robotaxi 計畫。
- Robotaxi 在美國奧斯丁的競爭加劇,特斯拉運營範圍從 18 平方英里擴至 171 平方英里,超越 Waymo。特斯拉採純視覺化 AI 訓練(與 Waymo 的雷達及高精地圖策略不同),顯示技術路線分歧。
- 全球城市(如舊金山、洛杉磯、中國一二線城市、首爾、阿布達比)陸續放寬 Robotaxi 法規,台灣市場可能因曼谷成功經驗而加速開放。
-
特斯拉的市場策略:
- 特斯拉 Cybertruck 進軍亞洲,首站韓國,售價約 10 萬至 11.5 萬美元,定金 1.4 萬美元,價格具競爭力。
- 特斯拉在日本及泰國測試 FSD(全自動駕駛系統),顯示其積極擴張自動駕駛市場。主持人認為,若泰國成功,台灣市場開放 FSD 的可能性將提高。
國家資本主義與半導體產業
-
川普政策影響:
- 川普上任後推動國家資本主義,透過關稅與補貼要求企業加大對美投資。例如,台積電在壓力下承諾投資 1,000 億美元,韓國三星(450 億美元)與海力士(38.7 億美元)也擴大在美布局。
- 川普威脅對歧視美國科技企業的國家(特別是歐盟的數位服務法)實施報復性關稅,旨在降低七大科技巨頭的稅負,提升獲利。
- 輝達可能受益於川普放寬中國市場限制,但市場過高預期可能導致估值泡沫,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戳破泡沫。
-
台灣在 AI 供應鏈的優勢:
- 台灣出口年增幅達 28.3%,遠高於中國(6.1%)、南韓(0.8%)、新加坡(9.4%)、日本(4.8%)及德國(-0.2%),顯示台灣在 AI 浪潮中的獨特地位。
- 主持人認為,台灣資通訊產品需求強勁,美國廠商偏好囤積台灣貨品,顯示供應鏈競爭力。即便存在庫存調整壓力,上半年囤貨幅度未如預期誇張,顯示市場對台灣產品的信心。
美股與台股市場觀察
-
美股表現:
- 四大指數表現:道瓊上漲 147 點(0.32%)收 45,565 點,標普 500 上漲 15 點(0.20%)收 6,481 點,納斯達克上漲 45 點(0.21%)收 21,590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16 點(0.29%)收 5,824 點。
- 輝達財報拖累盤後表現,但對沖基金持續加碼七大科技巨頭,占羅素 3000 指數權重 28%。VIX 期貨淨空頭部位達 10 萬口,為 2022 年來最高,顯示市場看多情緒濃厚。
-
台股表現與投資策略:
- 台股下跌 94 點,收 24,425 點。主持人建議,短期市場波動難以預測(如川普關稅戰或財報落差),投資者應專注長期資產配置,根據高低基期調整策略。
- 台灣供應鏈在 AI 浪潮中實質獲利,無需過分擔憂泡沫問題。即便微軟等終端需求放緩,台灣已實現出貨與營收,後續需關注庫存調整壓力。
主持人投資哲學
-
市場情緒與週期投資:
- 主持人強調,市場情緒與短期波動不可忽視,但長期投資應專注高低基期與景氣循環,而非過度推演短期走勢。
- 幽默舉例「人算不如天算」,如購買保險套的男子未料女友父親是藥劑師,提醒投資者難以預測所有變數,應專注長期策略。
-
對散戶的建議:
- 散戶常見問題包括過度自信、高槓桿、流動性不足或忽略市場情緒。主持人建議避免高基期過度研究財報,低基期可適度布局,穩健配置更能應對不確定性。
總結
主持人認為,輝達財報雖表現亮麗,但成長趨緩顯示 AI 熱潮可能接近拐點,2026 年為關鍵觀察年。台灣在 AI 供應鏈中表現突出,出口年增幅領先全球,顯示其競爭力。川普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機會與風險,投資者應關注估值泡沫與庫存調整壓力。長期投資應專注週期規律,避免過分預測短期波動,以穩健配置應對市場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