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
2025-08-15(五)PPI 暴升,關稅通膨來了?傳白宮入股英特爾,川普想什麼?
摘要整理
美國經濟與通膨壓力
- 美國 7 月 PPI 月增幅達 0.9%,遠高於市場預期的 0.2%,年增幅衝高至 3.3%,為 2025 年 2 月以來新高,顯示通膨壓力顯著
- 核心 PPI 漲幅達 0.9%,為 2022 年 3 月以來最大,服務業價格上漲幅度遠超商品,特別是機械設備毛利上漲 3.8%
- PPI 作為 CPI 領先指標,預示通膨可能進一步傳導至消費者端,但商品通膨傳導速度不如預期,需觀察未來數月趨勢
美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 川普政府計畫入股 Intel,推升其股價大漲 7%,旨在支持俄亥俄州晶片廠持續生產,確保美國國防安全
- 美國政府透過股權投資、採購貸款等手段,幫助國內半導體產業對抗中國,試圖奪回市場佔有率與技術領先地位
- 台積電與川普關係改善,陳立武會面後股價上漲,但 Intel 入股計畫對台積電影響有限,技術壁壘仍是關鍵
數據準確性與聯準會挑戰
-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準確性受質疑,7 月非農就業數據僅增 7.3 萬人,遠低於預期,且 5、6 月數據下修 25.8 萬人
- BLS 回覆率從 2020 年的 70% 降至 55%,職位空缺率回覆率僅剩 35%,樣本代表性下降,增加投資風險
- 聯準會面臨獨立性壓力與數據不確定性挑戰,市場預期降息幅度至少 8 至 9 碼,財政部長貝森特建議利率下調 1.5 至 1.75 個百分點
台灣經濟與通縮現象
- 台灣 CPI 僅 1.54%,接近通縮,PPI 年減 6%,主要因化學材料、藥品等價格全面下跌
- 台幣升值降低進口成本,進口商獲利增加,但出口商面臨壓力,特別是中小企業受 20% 對等關稅影響
- 行政院通過 5,900 億元任性特別條例修正案,產業支援預算從 200 億元增至 1,130 億元,旨在因應美國關稅政策衝擊
台股與半導體產業表現
- 台股收盤上漲 86 點至 24,324 點,接近歷史新高,但僅 26.46% 的公司站上年線,顯示多數中小企業表現不佳
- 半導體與資通訊產品進口額持續成長,AI 數據中心需求推動下,鴻海伺服器業務首次超越智慧手機,ADR 上漲近 6%
- 台積電在美國投資 1,650 億元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封測廠及一研發中心,資本支出占比從 2021 年的 52.9% 降至 33%
汽車與房地產市場概況
- 台灣車市疲軟,進口車降價顯著,如韓國車降價 30 萬,Volvo EX30 起價 139.9 萬,關稅全免下平均降幅達 35 至 40%
- 房地產市場量能收縮,二手屋待售存量從 7 萬戶增至 11 萬戶,新案待售存量接近 2023 年的 17.5 萬戶
- 房價指數顯示新竹跌幅 3.38%,台北年增 2.73%,整體房價趨緩,市場預期新青安政策可能刺激購屋需求
全球通膨與地緣政治影響
- 中國 CPI 為 0,PPI 年減 3.6%,輸出通縮有助抑制美國通膨,維持美國物價穩定
- 阿拉斯加雙普會談若達成能源監管放鬆,俄羅斯天然氣重返歐洲市場,可能緩解全球通膨壓力
- 美國對半導體出口至中國徵收 15% 抽成,可能成為未來趨勢,台積電等企業若繳納可獲出口許可,形成三贏局面
觀點整理
市場總覽與通膨趨勢
-
美國 PPI 數據超預期與通膨壓力
- 美國 7 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月增 0.9 %,遠高於市場預期的 0.2 %,年增幅達 3.3 %,為 2025 年 2 月以來新高,顯示通膨壓力主要集中在生產端,尚未完全傳導至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 核心 PPI 漲幅同樣達 0.9 %,為 2022 年 3 月以來最大,服務業價格上漲幅度遠超商品,特別是投資組合管理費、證券交易費用、醫療門診費用等服務類項目顯著推高通膨。
- 商品通膨中,蔬菜價格上漲 38 %,肉類、柴油、有色金屬、雞蛋等價格上漲,但汽油價格下跌 1.8 %,顯示通膨結構不均。
- PPI 作為 CPI 的領先指標,可能對未來通膨預期產生壓力,但主持人認為通膨未達失控地步,建議觀察 2 個月趨勢,因單月數據不足以判斷通膨是否全面反轉。
-
數據準確性質疑
-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可信度受質疑,例如 7 月非農就業數據僅增 7.3 萬人,遠低於預期,且 5 月與 6 月數據下修 25.8 萬人,顯示就業市場降溫早於預期。
- BLS 人力從高峰 2,450 人降至 1,900 人,且計劃再裁 150 人,數據採集回覆率從 70 % 降至 55 %,職位空缺調查回覆率僅 35 %,影響數據代表性。
- CPI 數據採集從 90 % 實地調查降至 60 %,40 % 來自電話或網路估計,可能導致誤差。主持人建議對 PPI 數據持保留態度,需觀察趨勢而非單月數據。
-
聯準會挑戰與降息預期
- 聯準會面臨獨立性壓力,新任理事米倫偏鴿派,2026 年主席可能更鴿派,影響貨幣政策走向。
- 非農就業數據放緩與 PPI 上漲形成矛盾局面,若數據需大幅修正,聯準會決策難度增加。
- 華爾街日報記者 Nick Timraos 引述財政部長貝森特觀點,認為聯準會應降息 1.5 至 1.75 個百分點以達中性利率,總降息幅度至少 8 至 9 碼(2 至 2.25 %),反映市場對高利率環境的質疑。
美國市場與半導體產業
-
美股表現與 Intel 入股計畫
- 儘管 PPI 數據引發賣壓,標普 500 指數仍創歷史新高,收於 6,468 點(漲 1.96 點,0.03 %),道瓊下跌 11 點(0.02 %)至 44,911 點,納斯達克下跌 2 點(0.01 %)至 21,710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7 點(0.12 %)至 5,885 點,顯示市場樂觀情緒持續。
- 川普政府計畫入股 Intel,推升其股價上漲 7 %,旨在支持俄亥俄州晶片廠生產,確保美國國防安全與技術領先地位,類似國防部入股 MP Material 的策略。
- 主持人質疑此舉是單一事件利多,還是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顯著利好,建議持續觀察美國半導體股榮景的持久性。
-
關稅政策與通膨對沖
- 川普對晶片與半導體關稅豁免,減輕晶片通膨壓力。主持人認為,美國可透過中國與東南亞的低價商品進口,特別是中國 PPI 年減 3.6 % 的通縮效應,抑制美國通膨。
- 中國信貸脈衝指數低迷,顯示內需緊縮,出口商品價格下降,有助美國控制物價上漲。
台灣市場與經濟
-
台股與半導體產業
- 台股受鴻海 ADR 上漲 6 % 帶動,盤前多頭氛圍濃厚,收盤上漲 86 點至 24,324 點,逼近歷史新高,但僅 26.46 % 公司站上年線,顯示多數中小企業表現不佳。
- 台積電受美國市場影響,需觀察 Intel 入股是否衝擊其技術壁壘,但主持人認為影響有限,因台積電在美國投資 1,650 億美元興建 3 座晶圓廠、2 座封測廠及 1 個研發中心,已成為美國最大海外生產基地,領先優勢明顯。
- 鴻海伺服器業務首次超越智慧型手機,AI 數據中心需求強勁,GB200 供應鏈中,微軟、甲骨文、Google、亞馬遜、Meta 等客戶帶動成長,顯示 AI 浪潮持續推升台灣資通訊產業。
-
台灣 PPI 與通縮壓力
- 台灣 CPI 僅 1.54 %,PPI 年減 6 %,主要因化學材料、藥品價格下跌及台幣升值降低進口成本。進口商受益於原材料價格下降,但出口商因匯損與關稅壓力較大。
- 台幣升值有利進口成本控制,但對出口造成壓力,中小企業因 20 % 對等關稅承擔順差代價。
-
房市與車市疲軟
- 房市黃藍燈(38.2 分),成交量縮,待售存量從疫情前 7 萬戶增至 11 萬戶,新案存量接近 2023 年 17.5 萬戶高點。房價趨緩,台北年增 2.73 %,新北 0.06 %,桃園 2.65 %,新竹下跌 3.38 %。
- 車市因關稅與庫存壓力,進口車降價明顯(如韓國車降 30 萬,Volvo EX30 起價 139.9 萬),國產車如納智捷 N7 銷量僅次 Tesla Model Y,但進口開放可能衝擊其市場。
-
政府政策與內需
- 行政院通過 5,900 億元任性特別條例修正案,補助從 200 億元增至 1,130 億元,應對美國關稅衝擊,支援電力系統、弱勢族群及普發現金,旨在緩解中小企業壓力。
- 主持人認為,關稅開放可提升購買力,儘管薪資可能下降(如年薪從 100 萬降至 95 萬,但消費從 80 萬降至 60 萬),實質購買力仍提升。
國際經濟與地緣政治
-
阿拉斯加雙普會
- 即將舉行的川普與澤倫斯基會談(阿拉斯加雙普會)可能影響全球通膨,若放鬆對俄羅斯能源制裁(如允許天然氣輸歐),有助抑制全球通膨,但澤倫斯基反對聲浪可能較大。
- 主持人對談判結果持保留態度,認為川普與普丁談判歷史顯示成效有限。
-
中國通縮與全球貿易
- 中國 CPI 接近 0,PPI 年減 3.6 %,顯示通縮壓力,出口商品價格下降有助美國抑制通膨,但台灣需確保不因進口通膨引發物價上漲。
投資建議
- 投資策略
- 主持人建議投資人在市場高位保持保守,等待回檔(如 4 月或去年 7-8 月)再加碼,強調定期定額布局與景氣週期操作,避免追高。
- 台積電股東人數減少 30 萬,顯示散戶信心不足,建議以 ETF 或被動擇股、主動擇時策略,分享大盤成長紅利。
- 鼓勵投資人以 10 至 20 年視角看待市場波動,接受高低起伏,勇敢在景氣回檔時加碼,追求長期快樂與財富增長。
閱讀推薦書籍:《理應快樂》
-
作者背景:
- 考希克・巴蘇(Kaushik Basu)是美國康乃爾大學講座教授、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及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具備深厚的經濟學與政策研究背景。
-
書籍核心主題:
- 探討現代人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與物質進步,卻普遍感到不快樂的矛盾現象。
- 提出用賽局理論(Game Theory)來分析人生選擇,強調個人決策受到周遭環境、制度與預期的影響。
-
關鍵觀點:
- 快樂與改變的關係:參考史蒂芬・列維特(Steven Levitt)的研究,書中提到人生重大決策(如辭職、創業、離婚等)若透過改變(如隨機拋硬幣決定)往往能帶來更多快樂。改變而非維持現狀是提升幸福感的關鍵。
- 不變即悲觀:不採取行動、停滯不前是悲觀情緒的來源。鼓勵人們積極改變,例如多運動、嘗試新事物,以追求「理應快樂」的狀態。
- 賽局理論應用:人生選擇並非單純的邏輯推演,而是與他人互動及環境預期相互影響的博弈過程,需以理性方式理解市場與情緒變化。
-
對投資的啟示:
- 投資應以財富穩定增長為目標,讓生活更美好,而非陷入每日波動的焦慮。
- 市場情緒的高低起伏是常態,投資者應以長遠視角(10 年、20 年)看待短期波動,保持樂觀與理性。
- 比喻「怕熱不要進廚房」,強調進入投資市場需接受波動,專注長期目標而非短期恐懼。
-
實踐建議:
- 鼓勵投資者勇敢面對市場回檔(如 2024 年 4 月或 7-8 月),以長期視角操作,避免過度追漲或恐慌。
- 投資應結合被動擇股與主動擇時,透過景氣週期操作追求穩定回報。
- 生活中亦應追求積極改變,體驗過程本身即是快樂的來源。
-
總結:
- 《理應快樂》以賽局理論為基礎,提醒人們在人生與投資中,主動改變與理性思考能帶來更充實的幸福感。投資者應以長期目標為導向,接受市場波動,並在生活中尋找改變的動力,以實現「理應快樂」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