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
2025-08-21(四)AI 泡沫論重啟,熊市啟動?台股還有戲?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與美股動態
- 美國股市近期出現顯著回檔,納斯達克 100 指數短期內呈現乖離回檔趨勢,顯示市場情緒高檔但有調整壓力
- 道瓊工業指數上漲 16 點,標普 500 下跌 15 點或 0.2%,收於 6,395 點,納斯達克下跌 142 點或 0.67%,收於 21,172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40 點或 0.72%,收於 5,630 點
- 市場關注 Jackson Hole 會議,聯準會降息路徑與流動性議題將影響後續走勢,投資人持有較多現金部位以應對可能的中期回檔
半導體產業壓力與傳聞
- Intel 股價因增資傳聞與市場不滿下跌 6.99%,儘管獲得軟銀 20 億美元投資及美國政府補貼支持,顯示半導體股承壓
- 台積電面臨「完美風暴」傳聞,美國可能以國家安全為由取得股權,市場擔憂其獨立性及台海緊張局勢升溫
- 美國政府對台積電的晶片法案補助僅 66 億美元,相較其市值 1 兆美元,持股比例難達 1%,難以直接影響公司政策
AI 市場與泡沫疑慮
- AI 相關股票自 4 月低點以來漲幅達 50%,但尚未達 2000 年網路泡沫的 300% 漲幅,顯示估值高但未達極端
- MIT 報告指出,企業平均投入 300 億至 400 億美元於 AI,但 95% 組織未獲具體回報,凸顯 AI 鴻溝
- AI 對白領就業衝擊顯著,80% 企業探索大語言模型,40% 落地應用,但僅 5% 成功創造數百萬美元價值
AI 就業影響與新創趨勢
- 微軟報告顯示,AI 對口譯員、歷史學家等知識型工作影響大,取代能力高,可能壓低勞工工資
- AI 降低創業成本,推動「一人獨角獸」時代,全球 AI 新創融資達 1,220 億美元,美國占 1,043 億美元
- AI 基礎建設由微軟、亞馬遜、Google 主導,企業依賴其服務,長期看支撐 AI 競賽但短期就業衝擊不容忽視
台灣經濟與出口表現
- 台灣 7 月出口額達 566.8 億美元,年增 42%,創歷史新高,主要受 AI 伺服器需求驅動
- 美國占台灣外銷訂單 35.6%,超越中國與歐洲總和,顯示台灣在 AI 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
- 非科技產業如營建業衰退 39%,貨櫃航運衰退 38%,顯示產業分化嚴重,AI 相關產業獨撐經濟成長
全球經濟與貿易逆差
- 美國 2025 年上半年貿易逆差達 5,830 億美元,年增 38%,囤貨潮與關稅戰為主要原因
- 台灣出口年增 28%,進口年增 20%,遠超中國大陸(出口 6.1%、進口 -2.7%)及南韓(出口 0.8%、進口 -1.2%)
- 日本 7 月出口年減 2.6%,為 2021 年 2 月以來最大跌幅,受汽車及鋼鐵產業拖累
AI 伺服器與產業毛利
- AI 伺服器毛利率從 2018 年的 7% 升至 14%,遠超 iPhone ODM 的 5-6%,帶動鴻海等廠商轉向 AI 業務
- 鴻海 AI 伺服器營收占比從一季度 40% 升至三季度預估 85%,成為其毛利成長主力
- 2025 年 GB200 出貨量預估達 2.7 萬至 2.8 萬櫃,顯示 AI 伺服器需求強勁,支撐台灣經濟
電力與能源挑戰
- 美國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到 2030 年將暴增 4 倍,西岸用電可能超日本全國,電力價格自 2024 年起直線上升
- 台灣供應鏈受蘋果 RE100 政策影響,需轉向再生能源,但核電納入進度緩慢,電力挑戰加劇
- 川普批評再生能源並推廣核能,顯示能源政策分歧,可能影響 AI 伺服器長期發展
總結與投資建議
- 市場短期回檔受消息面與情緒影響,中長期看為正常景氣調整,台灣出口亮眼但需警惕年增轉年減風險
- AI 產業雖有泡沫疑慮,但技術發展非泡沫,投資人應聚焦具護城河企業如台積電、鴻海
- 關注聯準會降息路徑與川普政策對半導體與 AI 產業的影響,持有現金部位以應對潛在波動
觀點整理
美國股市回檔與市場情緒
- 觀點:美國股市近期出現顯著回檔,尤其是納斯達克 100 指數,顯示短期內有較明顯的乖離回檔,但下方仍有買盤支撐,顯示市場情緒仍偏高檔。
- 細節:
- 納斯達克 100 指數雖有回檔,但量價圖顯示買盤積極,短期趨勢未完全破壞。
- 指標股如 Palantir、輝達(NVIDIA)在高位回檔後出現下影線,顯示買盤踴躍,市場對科技股信心未完全消退。
- 主持人認為,這波回檔可能是情緒性調整、中期回檔,或景氣循環調整的開端,需觀察短期與中長期原因。
- 短期原因與消息面有關,如 Intel 股權傳聞及台積電的「完美風暴」揣測;中長期則可能與景氣週期及 AI 泡沫疑慮相關。
Intel 股權事件與半導體產業壓力
- 觀點:美國政府與企業對 Intel 的股權動作短期內拉抬股價,但長期承壓;台積電則因市值與獨立性,較不易受美國政府直接影響。
- 細節:
- Intel:美國政府背書支持 Intel 發展國防供應鏈,並有軟銀 20 億美元投資,但 Intel 計畫以折扣價格增資,引發股東不滿,導致股價重挫 6.99%。
- 台積電:市場擔憂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透過股權影響台積電獨立性,或加劇台海緊張局勢;但台積電市值高達 1 兆美元,美國晶片法案補助僅 66 億美元,難以取得足夠股權(不到 1%),故影響有限。
- 美國廠:美國政府可能透過台積電美國廠(總投資 600 億至 1,650 億美元)取得部分股權,但對台積電整體 EPS 影響不大,因主要產能仍在台灣。
AI 泡沫與產業影響
- 觀點:AI 技術本身無泡沫,但股價估值過高可能形成泡沫風險;AI 對產業與就業的影響不均,短期內難以實現顯著回報。
- 細節:
- AI 泡沫論:科技股自 4 月低點漲幅達 50%,雖未達史詩級泡沫(如 2000 年網路泡沫的 500% 漲幅),但市場擔憂估值過快膨脹。
- MIT 報告:企業投入 300 億至 400 億美元於 AI,但 95% 的組織未獲具體回報,形成「AI 鴻溝」。僅 5% 的整合式 AI 試點項目創造數百萬美元價值,顯示 AI 效率提升明顯,但營收貢獻有限。
- 產業影響:AI 對文字處理、專業服務(如顧問、會計、法律)影響較大,短期內取代白領工作;但對實體資產、供應鏈穩定的產業(如快遞)影響有限。
- 就業衝擊:微軟報告顯示,AI 對知識型工作影響大,如口譯員、歷史學家、作家等職業易被取代;AI 創造的新工作(如數據分析師)數量少,可能加劇就業衝擊。
- 一人獨角獸:AI 降低創業成本,推動「一人公司」模式,但基礎設施仍由微軟、亞馬遜、Google 主導,顯示 AI 生態系集中化。
泡沫特徵與市場展望
- 觀點:當前市場未達全面泡沫,但存在景氣回檔風險;技術進步不會破滅,股價估值才是泡沫核心。
- 細節:
- 泡沫特徵:
- 新技術驅動(如 AI 大語言模型)。
- 股價大幅波動(目前漲幅未達極端,如 2000 年納指一年內翻 300%)。
- 交易量失控(未見 2021 年航運股 5,000 億至 8,000 億成交量)。
- 供給過剩(AI 供給集中於少數巨頭,短期無過剩風險)。
- 展望:主持人認為,當前更可能是正常景氣回檔,而非 2000 年網路泡沫式破滅;聯準會降息路徑長、流動性未過剩,降低全面泡沫風險。
- 泡沫特徵:
台股與台灣經濟
- 觀點:台股受美股回檔影響顯著,但台灣出口表現強勁,AI 伺服器需求支撐經濟,短期無極端泡沫風險。
- 細節:
- 台股表現:昨日下跌 728 點,創 2025 年第六大跌點,跌破月線;台積電跌 4%,收 1,135 元,但融資僅減 12 億,顯示殺盤力道有限。
- 出口亮眼:7 月出口達 566.8 億美元,年增 42%,創歷史新高,AI 伺服器需求為主因;但進口增幅僅 20%,顯示急單效應,下半年出口增幅可能趨緩。
- 產業分化:資通訊與電子零組件帶動出口,其他如營建(衰退 39%)、航運(衰退 38%)、汽車(衰退 10%)等傳產表現疲弱;飯店與隱形眼鏡為少數成長產業。
- AI 伺服器毛利:AI 伺服器毛利率達 14%,遠高於手機 ODM 的 5-6%,使鴻海從蘋概股轉向輝概股,2025 年 Q4 伺服器營收占比預估達 86%。
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
- 觀點:台灣在 AI 競賽中受惠於美國需求,但地緣政治與能源挑戰可能影響供應鏈。
- 細節:
- 美國貿易逆差:2025 年上半年達 5,830 億美元,年增 38%,主要因囤貨潮,與川普減少逆差政策相悖。
- 亞洲出口比較:台灣出口年增 28%,遠超中國(6.1%)、南韓(0.8%)、日本(-2.6%),顯示 AI 需求對台灣經濟的獨特支撐。
- 地緣政治:美國若以國家安全為名入股台積電,可能被視為對台灣半導體控制,加劇台海緊張。
- 能源挑戰:AI 伺服器用電需求暴增,2030 年前美國西岸數據中心用電可能超日本全年;川普批評再生能源,推核能,台灣供應鏈因蘋果 RE100 政策面臨再生能源壓力。
AI 展望與國家角色
- 觀點:AI 成長趨緩可能引發新創投資與就業衝擊,但國家推動力或能延續 AI 榮景。
- 細節:
- 新創融資:2025 年全球 AI 新創融資達 1,220 億美元,美國占 1,043 億,但過度依賴 AI,若生產力無法提升,資金鏈風險加劇。
- 國家推動:美中若以補貼或政策支持 AI 發展,可能減緩景氣回檔影響;美國從「原子」(傳統製造)轉向「位元」(AI 與資通訊),無人機與 AI 技術成為新戰略核心。
- 電力問題:AI 伺服器耗電引發能源挑戰,美國電力價格上漲,台灣供應鏈需應對再生能源要求。
投資建議與總結
- 觀點:投資者應尋找核心競爭力,把握 AI 趨勢,關注景氣回檔與政策變化。
- 細節:
- 核心競爭力:AI 取代白領工作,投資者需找到 AI 無法取代的價值(如律師、會計師等)。
- 投資策略:長期投資者應持有現金,應對中期回檔;台股無極端泡沫,AI 伺服器需求支撐經濟,但需注意出口增幅趨緩。
- 政策觀察:關注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於 Jackson Hole 會議的談話(8 月 22 日),以及川普對半導體產業的干預政策。
- 總結:當前回檔為正常景氣調整,AI 技術長期看好,但股價估值需謹慎;台灣經濟受 AI 需求支撐,但需警惕地緣政治與能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