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
2025-08-26(二)陸稀土收緊!關稅戰未完?科技巨頭壟斷 AI,該擔心嗎?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與美股動態
- 美國股市四大指數表現分化,道瓊工業指數下跌 349 點,跌幅 0.77%,收於 45,282 點;標普 500 下跌 27 點,跌幅 0.43%,收於 6,439 點;納斯達克下跌 47 點,跌幅 0.22%,收於 21,449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微漲 1 點,漲幅 0.03%,收於 5,756 點
- 市場擔憂美股估值泡沫,標普 500 前瞻本益比達 23 倍,接近 2021 年量化寬鬆高峰及 2000 年網路泡沫水準,但等權指數本益比僅 17 倍,顯示估值壓力集中於七大科技巨頭
- 投資人高度關注輝達財報,預期其財報將反映資本支出上調趨勢,影響市場對科技股成長預期
美韓會晤與關稅議題
- 川普與南韓領導人李在明會晤,明確表示維持對南韓商品 15% 的關稅,未因南韓釋出 1,500 億美元投資方案及 360 億美元波音訂單而鬆動
- 南韓航空宣佈 360 億美元波音訂單,包含 103 架客機及 206 顆引擎,創下歷史新高訂單量,顯示南韓試圖以經濟合作換取關稅豁免
- 會談涉及北韓問題及造船合作,川普強調與金正恩保持良好關係,並提出在北韓建「川普大樓」的玩笑,顯示地緣政治與經濟談判交織
台美貿易談判進展
- 台灣副閣揆鄭麗君透露,8 月以來與美方進行三次會議,討論美規車進口免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及 232 條款等議題,談判聚焦對等關稅、避免稅率疊加及合理協商
- 美方要求台灣進一步開放整車進口市場,但檢驗標準與制度對接仍需磋商,顯示談判進展緩慢
- 南韓關稅談判未獲突破,台灣面臨類似壓力,關稅已開始實施,談判時間壓力增加
美中稀土與貿易對峙
- 川普表示若中國不輸出稀土磁鐵,美國將對中國課徵 200% 關稅,中國工信部新規則將進口原料納入配額管理,顯示北京強化稀土戰略掌控
- 中國稀土概念股近期全面飆漲,反映市場預期稀土供應緊張,美國談判需更多籌碼以確保稀土穩定供應
- 中國成熟製程晶圓產能快速擴張,2025 年月產能相當於 5 座聯電,擠下全球二線晶圓廠,成為僅次於台灣的成熟製程製造國
中國電動車與反傾銷爭議
- 中國電動車平均售價 2.5 萬美元,低於燃油車 2.61 萬美元,美國與德國電動車售價分別高於燃油車 31% 及 34%,顯示中國低價傾銷優勢
- 2024 年世界貿易組織收到 368 件反傾銷申訴,其中 152 件針對中國,占 40%,中國出口單位價格自 2023 年起呈負值,出口量年增 7-8%
- 中國採用低成本碳酸鋰鐵電池(LFP),壓低電動車製造成本,全球電池與電動車龍頭集中於中國,長期輸出通縮壓力清洗全球車市
烏俄戰事與歐盟態度
- 川普表示俄羅斯若兩週內不參與談判,將面臨新制裁或關稅,透露與普京通話討論核武控制及戰爭結束,但普京拒絕美方停戰提議
- 歐盟領導人馬克宏等擔憂過度讓步俄羅斯將損害國際秩序信譽,若承認俄羅斯武力佔領烏克蘭領土,可能影響對台灣問題的立場
- 德國計畫擴軍至 46 萬人,增加 75%,並考慮恢復義務兵役,但民調顯示 60% 的 18 歲年輕人反對徵兵,顯示歐洲內部軍事準備挑戰
中國股市與貨幣政策
- 中國股市滬深 300 指數上漲 2.1%,創三年新高,成交金額達 3.1 兆人民幣,為歷史次高,顯示資金流入強勁
- 中國人民銀行本月透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及逆回購操作投放 6,000 億人民幣,為今年最大規模貨幣寬鬆,結合財政刺激推動基礎建設
- 中國房地產指數開始上揚,但基本面改善滯後,市場流動性增長主要由政策驅動,而非經濟基本面顯著改變
投資策略與市場慣性
- 美股長期牛市慣性強,1928 至 2024 年平均年化報酬率 10%,73% 年份上漲,牛市平均持續 5 年,報酬率 254%,熊市跌幅約 30%
- 標普 500 過去十年報酬率 257%,輝達漲幅達 36,739%,顯示權值股主導漲勢,但每輪領漲股票不同,投資需關注景氣高低基期
- 投資策略強調在情緒悲觀週期避免恐慌出清,熊市需堅定信念,牛市則需謹慎避免追高,根據景氣週期調整扣款力度
觀點整理
美韓關係與關稅談判
-
川普對南韓關稅的堅定立場:
- 川普在與南韓領導人李在明會晤後,明確表示不會修改對南韓商品 15% 的關稅協定,顯示美國在貿易政策上的強硬態度。
- 李在明試圖遊說放寬關稅條件(例如豁免疊加關稅或降低 1% 至 2% 的稅率),但未獲進展,顯示美國對盟友的談判壓力。
-
南韓的示好舉措:
- 南韓航空宣佈 360 億美元的波音訂單,包含 103 架波音客機(50 架 737、25 架 787)及 206 顆引擎,創下歷史新高。
- 南韓政府提出 1,500 億美元的投資方案,聚焦美國中西部、西南部、東南部(特別是佛羅達州)的造船業擴建,聘用美國工人,作為對美國的示好。
- 儘管如此,川普未承諾進一步的關稅豁免,顯示南韓的籌碼尚未換得實質回報。
-
北韓問題與雙邊合作:
- 川普強調與金正恩維持良好關係,期待未來舉行峰會,促進南北韓和平。
- 李在明提議川普在北韓興建「川普大樓」,並在半島和平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顯示雙方在北韓議題上的友好姿態。
台美貿易談判
-
談判進展與挑戰:
- 台灣副閣揆鄭麗君表示,8 月以來台美已舉行 3 次會議,討論美規車進口免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及 232 條款等議題。
- 美方要求台灣進一步開放整車進口市場,但檢驗標準與制度對接仍在磋商中,細節尚未敲定。
- 台灣談判三大目標:
- 爭取對等關稅降低。
- 避免稅率疊加。
- 就 232 條款進行合理協商。
-
與南韓的比較:
- 南韓李在明親赴白宮仍未取消疊加關稅,顯示台灣在談判中面臨類似壓力。
- 主持人指出,台灣已被課徵關稅,時間壓力較大,談判進展相對緩慢。
美中關係與稀土爭端
-
川普對中國的態度:
- 川普計劃年內訪問中國,並表示若中國不輸出稀土磁鐵給美國,將面臨 200% 的關稅。
- 中國近期收緊稀土開採、冶煉及分離的規則,將進口原料納入配額管理,顯示北京在戰略資源上的掌控力增強。
- 中國稀土概念股近期全面飆漲,顯示市場對稀土供應緊張的預期。
-
中國的傾銷與全球貿易影響:
- 中國成熟製程晶圓產能快速擴張,2025 年月產能相當於 5 座聯電,成為僅次於台灣的成熟製程製造國。
- 中國低價傾銷對台灣二線晶圓代工(如聯電)造成壓力,但美國重建半導體供應鏈的政策,使聯電等台灣廠商意外受益,獲得轉單。
- 中國電動車平均售價(2.5 萬美元)低於燃油車(2.61 萬美元),比美國(6.05 萬美元)和德國(6.38 萬美元)電動車價格低得多,顯示中國透過低成本電池(如 LFP)壓低全球價格,引發傾銷爭議。
- 2024 年全球反傾銷申訴共 368 件,其中 152 件針對中國,佔比 40%,顯示中國出口單位價格持續下跌,數量卻增長 7% 至 8%。
-
全球貿易結構改變:
- 川普試圖改變全球貿易結構,遏制中國的「內卷化」傾銷,防止其通過低價策略摧毀他國產業。
- 中國近期表態欲停止內卷化,以避免國內外產業均受損,但實際成效待觀察。
美印關係與太陽能爭端
-
美國對印度的關稅壓力:
- 美國對印度太陽能模組課徵 64% 關稅,同時因印度進口俄羅斯原油,關稅提升至 50%。
- 印度試圖借中國被高關稅限制的機會,擴大美國太陽能市場份額,但 2024 年市佔率未顯著增長。
-
中美印三角關係:
- 主持人指出,美中、美印及中印關係尚未明朗,美國與傳統西方盟友的關係相對清晰,但與新興市場的協調仍存挑戰。
烏俄戰局與國際態勢
-
川普的立場與挑戰:
- 川普表示普京不願與澤倫斯基會面,導致談判僵局,強調「探戈需要兩人跳」,認為烏俄需自行達成共識。
- 川普警告,若俄羅斯兩週內不談判,可能面臨新一輪制裁或關稅。
- 川普透露與普京通話,討論戰爭與核武控制,但對普京的行動(如轟炸)保持戒慎。
-
俄羅斯立場:
- 俄外長拉夫羅夫重申,北約東擴是戰爭根源,烏克蘭需接受中立及俄語族群保護條件,並質疑澤倫斯基的合法性。
- 俄羅斯拒絕美方提出的停戰與和平路徑,顯示談判短期內難有進展。
-
歐盟態度:
- 歐盟領導人(如馬克宏、馮德萊恩)擔憂對俄羅斯過度讓步可能損害國際秩序,特別是若承認俄羅斯武力佔領烏克蘭領土(如頓巴斯、克里米亞)。
- 馬克宏提到,若國際社會因俄羅斯核武強權而妥協,可能影響對中國及台灣問題的立場,削弱民主同盟的信譽。
- 德國因兵源不足,計劃恢復義務兵役,擴編軍隊至 46 萬人,但民調顯示過半 18 歲年輕人反對徵兵,顯示歐洲內部挑戰。
全球股市與經濟觀察
-
美股市場:
- 四大指數表現:道瓊下跌 349 點(0.77%),收 45,282 點;標普下跌 27 點(0.43%),收 6,439 點;納指下跌 47 點(0.22%),收 21,449 點;費半上漲 1 點(0.03%),收 5,756 點。
- 美股三大指數創歷史新高,但基本面跟進緩慢,市場擔憂七巨頭(輝達、蘋果等)推動的估值泡沫。
- 標普 500 前瞻本益比達 23 倍,接近 2021 年 QE 高峰及 2000 年網路泡沫水準,但等權指數本益比僅 17 倍,顯示泡沫集中於權值股。
- 輝達財報備受關注,因其反映資本支出上調趨勢,可能影響市場對科技股的信心。
-
中國股市:
- 滬深 300 指數上漲 2.1%,創三年新高,成交金額達 3.1 兆人民幣,接近歷史次高,顯示資金流入強勁。
- 中國人行透過 MLF 及逆回購操作投放 6,000 億人民幣,結合財政刺激(如雅魯藏布江基建計劃),提振市場流動性。
- 中國房地產指數出現拐頭,房價是否跟進值得關注。
-
台股與長期慣性:
- 台股小跌 15 點,收 24,602 點。
- 台股長期慣性與美股不同,受配息等因素影響,需數十年才創歷史新高,與美股頻繁創新高形成對比。
-
投資策略與心態:
- 美股牛市平均持續 5 年,報酬率 254%,熊市跌幅約 30%,年化報酬率約 10%(1928-2024)。
- 長期投資美股可抵消短期波動,但需根據景氣高低基期調整現金部位。
- 熊市考驗投資者信仰,需避免低點恐慌出清;多頭市場則需謹慎,避免過度追高。
- 主持人以美劇情節為喻,強調投資需結合理性判斷(高低基期)與信念,度過市場波動。
-
權值股的變遷:
- 過去十年,標普 500 報酬 257%,輝達漲幅達 36,739%,遠超蘋果(664%)、Meta(727%)等,顯示權值股推動市場,但領漲股票不斷變化。
- 投資者需注意每次牛市的領漲股不同,避免追逐單一熱門標的。
總結與投資建議
-
宏觀局勢:
- 全球貿易結構正經歷重塑,美國對盟友(如南韓、台灣)施加關稅壓力,對中國則聚焦稀土與傾銷問題,對印度則限制太陽能與原油進口。
- 烏俄戰局僵持,歐盟擔憂過度讓步損害國際秩序,可能影響台灣問題的國際立場。
-
投資思維:
- 市場波動是常態,長期投資需依據景氣週期調整策略,熊市考驗耐心,多頭市場需謹慎估值。
- 中國股市受政策刺激上漲,但基本面尚未顯著改善;美股則需關注七巨頭的估值風險。
- 台灣投資者需密切關注台美貿易談判進展,及中國傾銷對成熟製程產業的影響。
-
節目結語:
- 主持人強調選擇正確時機、符合個人投資信仰的重要性,鼓勵投資者訂閱、按讚、分享節目,並祝開盤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