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的財經記事本
2025 08

2025-08-13(三)7 月通膨降溫!關稅通膨為何遲遲未來?美債有救了?

摘要整理

美國通膨現況與關稅影響

  • 7 月份美國整體 CPI 年增幅為 2.7%,與 6 月份持平,低於市場預期的 2.8%,顯示通膨壓力略低於預期
  • 核心 CPI 年增幅達 3.1%,高於市場預期的 3%,月增幅為 0.3%,反映核心通膨僵固性較強
  • 關稅對通膨影響尚未顯著,商品部門因上半年囤貨及科技進步形成通縮效應,抵銷部分關稅通膨壓力

薪資通膨與就業市場

  • 美國薪資通膨成為核心通膨無法快速下滑的主因,超核心 CPI(剔除住房)年增幅達 3.59%
  • 住房類月增幅 0.2%,醫療照護類月增幅 0.7%,車險年增幅 5.3%,顯示服務業人力成本上漲推升通膨
  • 美國就業市場缺工潮持續,失業率數據未失真,薪資創今年 1 月及 2 月以來新高

關稅通膨傳導機制

  • 關稅成本分擔比例為消費者 40%、美國進口商 40%、海外出口商 20%,減輕對消費者直接影響
  • 美國政府透過關稅收入增加,短期內消費者購買力受損,但可能於次年透過減稅補償
  • 商品部門通縮效應(如二手車、3C 產品)抵銷關稅通膨,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幅度有限

企業分化與市場影響

  • 美國進口總額 2/3 來自大企業,中小企業進口額僅占 1/3,但數量占 99%,易受關稅影響
  • 中小企業因無法有效分散供應鏈,需自行吸收關稅成本,利潤受侵蝕,競爭力下降
  • 大企業如沃爾瑪透過全球產能分配降低成本,市占率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加劇

聯準會政策與市場預期

  • 聯準會基準利率為 4%,關稅平均有效稅率達 9%,進口成本推升物價,但通膨傳導時間較長
  • 市場預期聯準會採緩降息策略,9 月份開學季進口成本或因中國商品關稅(55%)而上升
  • 川普政策控制通膨預期,供給側改革(如壓低油價、農糧價格)減輕通膨壓力

全球通膨比較

  • 台灣 7 月份 CPI 年增幅僅 1.54%,上半年平均 1.36%,通膨壓力相對較低
  • 日本通膨最嚴重,年增幅達 3.3%,美國 2.7%,南韓 2.2%,歐元區 2%,香港 1.4%
  • 中國陷入通縮,7 月份 CPI 年增幅 0%,PPI 下跌 3.6%,受房地產崩盤及內需疲弱影響

AI 與科技通縮效應

  • AI 技術進步導致 3C 產品價格快速下降,抵銷商品通膨,推升美股科技巨頭表現
  • xAI 在孟斐斯城配置 20 萬顆輝達 H100 算力,超越 Meta 及 Open AI,顯示 AI 投資熱潮
  • 大型科技企業在 AI 生態系(自駕車、機器人、大語言模型)具優勢,中小企業難以跟進

美股與台股表現

  • 美股道瓊上漲 483 點(1.1%)至 44,458 點,標普 500 上漲 72 點(1.13%)至 6,445 點,納指上漲 296 點(1.39%)至 21,681 點
  • 台股上漲 151 點至 24,310 點,維持高位盤旋,半導體龍頭帶動非理性繁榮
  • 美股量能縮減,追高意願下降,市場換手集中在少數科技巨頭,顯示資金集中化趨勢

中國經濟與房地產危機

  • 中國 7 月份 CPI 年增幅 0%,PPI 下跌 3.6%,顯示全面通縮,內需疲弱
  • 恒大退市標誌中國房地產崩盤,銷售額自 2021 年違約後直線下滑,開發商時代終結
  • 中國通縮無法作為全球通膨指標,後疫情時代供應鏈壓力仍存,美國及日本通膨壓力較顯著

觀點整理

通貨膨脹概況與關稅影響

  1. 美國通膨現況

    • 2025 年 7 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幅為 2.7%,與 6 月持平,低於市場預期的 2.8%。月增幅為 0.2%,符合預期。
    • 核心 CPI 年增幅為 3.1%,高於預期的 3%,月增幅為 0.3%。顯示核心通膨存在「僵固性」,下降速度緩慢,主要由薪資上漲驅動。
    • 具體項目漲幅:
      • 住房:月增 0.2%,年增 3.7%。
      • 醫療照護:月增 0.7%,年增 3.5%。
      • 車險:年增 5.3%。
      • 休閒娛樂:年增 2.4%。
      • 超核心 CPI(剔除住房的服務類):月增 0.55%,年增 3.59%。
    • 美國就業市場缺工潮導致薪資顯著上漲,成為通膨僵固性的主因,尤其在交通和醫療服務領域。
  2. 關稅通膨的影響

    • 關稅對通膨的影響不如預期顯著,7 月數據顯示商品通膨未因關稅顯著上升,部分原因是上半年囤貨導致通縮效應抵消關稅影響。
    • 川普主張關稅未引發通膨,企業和出口國承擔大部分成本:
      • 2025 年關稅負擔:40% 由美國消費者承擔,40% 由美國進口商承擔,20% 由海外出口商承擔。
      • 對比 2018-2019 年貿易戰,當時消費者承擔 70%,企業承擔 30%。
    • 關稅通膨傳導滯後,預計 8 月和 9 月數據可能逐步反映影響,尤其在開學季(8-9 月)進口商品成本上升,如宿舍商品(枕頭漲 17%、床墊漲 13%、印表機漲 12% 等)。
    • 主持人認為關稅通膨不會引發停滯性通膨,頂多是一次性通膨,且影響可能被低估,因商品部門本就處於通縮(如二手車、3C 產品)。
  3. 聯準會政策與川普的立場

    • 川普批評聯準會主席鮑爾(Powell)降息過慢,認為關稅收入和投資額未引發通膨,聯準會應加快降息。
    • 主持人認為聯準會應採取「緩降息」策略,降息一次後暫停觀察,避免進入全面寬鬆,以匹配就業數據和通膨預期。
    • 聯準會面臨兩難:需平衡就業市場與通膨壓力,同時保持獨立性。
  4. 全球通膨比較

    • 台灣:7 月 CPI 年增幅 1.54%,上半年平均 1.36%,通膨相對溫和。
    • 日本:通膨最嚴重,年增幅 3.3%,因脫離通縮後薪資與通膨平衡挑戰。
    • 美國:年增幅 2.7%。
    • 南韓:2.2%。
    • 歐元區:2%。
    • 香港:1.4%。
    • 新加坡:0.8%,略顯通縮。
    • 中國大陸:CPI 年增幅僅 0.1%,PPI 下跌 3.6%,陷入全面通縮循環,受房地產崩盤(以恒大退市為標誌)影響。

美國經濟與市場表現

  1. 美股表現

    • 7 月通膨數據低於預期,支撐美股買盤,標普 500 和納斯達克指數持續創歷史新高。
    • 8 月 12 日美股表現:
      • 道瓊指數:上漲 483 點(1.1%),收 44,458 點。
      • 標普 500:上漲 72 點(1.13%),收 6,445 點。
      • 納斯達克:上漲 296 點(1.39%),收 21,681 點。
      • 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169 點(2.99%),收 5,840 點。
    • 量能縮減,顯示追高意願減弱,市場以少數換手為主。
  2. 財富效應與關稅預期

    • 財富效應放大與關稅通膨預期可能推升下半年的經濟繁榮,若通膨持續降溫,可能重現 1980 年代「大平穩時代」(Great Moderation),即股市與債市齊漲。
    • 川普政策強調關稅收入與投資額刺激經濟,但未顯著推高通膨,顯示企業和出口國讓利吸收成本。
  3. 企業分化與中小企業壓力

    • 美國進口總額:2/3 來自大企業,1/3 來自中小企業,但中小企業占進口商數量的 99%。
    • 中小企業因缺乏全球供應鏈配置能力,難以承受關稅成本,需自行吸收部分關稅,利潤受侵蝕。
    • 大企業(如沃爾瑪)通過全球產能分配保持競爭力,進一步侵蝕中小企業市占率,形成「大者恒大」趨勢。
    • 中小企業員工數少於 20 人的公司多與單一國家貿易,關稅衝擊更大,可能導致「富人吃飽,窮人跌倒」的局面。

AI 與通縮效應

  1. AI 生產力循環

    • AI 技術進步使科技商品(如 3C 產品)價格下降,抵消部分關稅通膨壓力,形成通縮效應。
    • AI 數據中心需求激增,xAI(馬斯克旗下)在孟斐斯城的運算平台配置 20 萬顆輝達 H100 晶片,規模超越 Meta 和 Open AI。
    • 特斯拉在自駕車、機器人及大語言模型的生態系優勢,領先其他科技巨頭(如蘋果、微軟)。
  2. AI 對中小企業的挑戰

    • 中小企業難以利用 AI 有效降低成本,工資上漲侵蝕利潤,導致經營壓力增加。
    • AI 驅動的「大者恒大」趨勢使美股創高集中於科技巨頭,中小企業難以競爭。

數據準確性問題

  1. CPI 數據失真疑慮

    •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CPI 數據採樣比例從一年前的 90% 降至 60%,40% 數據依賴估算模型或網路查詢,可能導致數據失真。
    • 非農就業數據近期大幅調整,顯示統計機構因人力短缺、供應鏈混亂或系統轉換等問題,數據質量下降。
  2. 市場預期與心理影響

    • 密西根大學統計顯示,民主黨人的通膨預期從高點回落,反映商品通膨僵固性不如預期高。
    • 薪資上漲形成的通膨心理衝擊較小,因民眾較能接受人力成本上漲導致的物價上漲。

台灣與台股表現

  1. 台灣通膨與經濟

    • 台灣 7 月 CPI 年增幅 1.54%,上半年平均 1.36%,通膨溫和。
    • 服務業薪資上漲,但中小企業(如餐飲業)因成本侵蝕壓力大,經營不易,購買力未顯著提升。
  2. 台股表現

    • 8 月 13 日台股上漲 151 點,收 24,310 點,持續高位盤旋。
    • 半導體產業推動「非理性繁榮」,後續走勢需觀察能否持續。

其他觀點

  1. 中國市場通縮與房地產危機

    • 中國 7 月 CPI 年增幅 0%,PPI 下跌 3.6%,陷入全面通縮。
    • 恒大退市象徵房地產崩盤,銷售額自 2021 年違約後直線下滑,標誌開發商時代終結。
    • 中國通縮受國內經濟問題影響,無法作為全球通膨標杆。
  2. 川普政策與聯準會博弈

    • 川普持續施壓聯準會降息,並批評其浪費公帑(如裝修費用),試圖通過人事調整(如提名米倫)影響聯準會決策。
    • 聯準會需在未來三年與川普政策博弈,FOMC 投票制限制其單人影響力。
  3. 投資建議與市場展望

    • 關稅通膨影響可能在 8-9 月逐步顯現,需關注開學季採購成本。
    • AI 與供應鏈改革(如壓低油價、農糧價格)可能繼續抵消通膨壓力。
    • 中小企業面臨生存挑戰,投資者應聚焦具全球競爭力的大企業(如科技巨頭)。
    • 台股高位盤旋,需留意半導體熱潮的持續性。

輕鬆話題:星座與手相

  • 主持人以幽默方式分享大學時期研究星座與手相的經驗,用以與投資朋友互動,強調星座學(獅子座、雙子座特質)與手相學(如婚姻線、感情線)作為社交話題。
  • 解釋十二進位制與六十進位制的起源,連結古代蘇美人計算方式與手指節數,增添趣味性。
  • 生日祝福中,主持人許願聽眾「身體健康,天天暴富」,並幽默提到小編減肥與個人願望。

總結

主持人認為美國通膨僵固性主要來自薪資上漲,而非關稅通膨,後者影響因企業與出口國讓利而有限。AI 技術與囤貨效應抵消部分通膨壓力,但中小企業面臨成本與競爭挑戰,大企業則受益於「大者恒大」趨勢。聯準會應緩降息以平衡經濟,台股高位盤旋需警惕半導體熱潮的持續性。中國陷入通縮與房地產危機,全球通膨壓力集中於美國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