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
2025-11-17(一)經濟學人警告,台灣真的有台灣病?為何台幣長期遭低估?
摘要整理
經濟學人封面報導主軸:台灣病
- 2025 年經濟學人以「台灣病」為封面,肯定台灣是今年全球最亮麗經濟體之一,人均 GDP 已超越德國、日本、澳洲
- 晶片出口過去 5 年暴增近 3 倍,對美貿易順差與全球市占雙雙創歷史新高
- 但背後隱藏嚴重內部失衡:房價所得比高於紐約、倫敦,同類商品在台灣比國外更貴,內需連續近 3 季重度衰退
- 台幣被嚴重低估,壽險業面臨系統性風險,形成典型「三高一低」:貿易順差高、外匯存底高、房價高、台幣嚴重低估
台幣被低估的證據與程度
- 依經濟學人大麥克指數,台幣對美元被低估近 55%,在全球 53 種貨幣中敬陪末座
- 台灣大麥克換算美元比美國便宜 56%,但台灣屬高所得經濟體,理論上應略貴才合理
- 若以基本均衡匯率模型推估,只要經常帳順差壓回 GDP 3%以下,台幣至少需升值 24%
- 過去 20 年台幣從合理區間被低估 50%~60%,外匯存底從 900 億美元單向上漲至 6,000 億美元
經常帳與貿易順差失控暴衝
- 2025 年 10 月商品貿易順差高達 226 億美元,年化占 GDP 達 31%
- 今年以來經常帳順差占 GDP 16%,遠高於 2010 年的 10%
- 下半年對美雙邊順差已飆升至 GDP 的 30%,遠超其他主要經濟體
- 台灣成為已開發經濟體中少數工業占 GDP 比重持續上升的國家,從 25%升至 38%~40%
所得分配失衡與薪資停滯
- 1998 年以來台灣勞動生產力翻倍,但實質薪資停滯,單位勞動成本反而下滑 25%
- 基本工資占人均 GDP 比例僅 28.9%,韓國 61%、日本 44%,導致人均 GDP 贏韓國但薪資輸韓國
- 2000 年後每工時實質產出與實質薪資嚴重脫鉤,產出持續上升但薪資近 10 年幾乎不動
- 體感經濟與亮麗數據落差擴大,民眾普遍感覺「經濟很好但我過得不好」
房價失衡與低利率後果
- 1998 年以來台灣房價上漲近 4 倍,台北房價所得比 16 倍,高於倫敦、紐約、首爾
- 2025 年 Q1 房貸負擔率達 44.53%,台北 6.8 萬、新北 5.8 萬,合理負擔應低於 30%
- 央行長期壓低利率(房貸利率從 8%降至 2%~3%),資金無處去只能流入股市與房地產
- 亞洲四小龍中,台灣過去 15 年房價漲幅約 150%,居冠
壽險業系統性風險
- 台灣壽險業台幣負債 9,600 億美元,但資產僅 7,000 億美元,且多數投資美國債市
- 典型貨幣錯配:資產多為美元計價,本土貨幣部位僅 30%~40%
- 一旦美元長期貶值或保單大量贖回,將造成巨額匯損,央行 770 億美元避險部位無法完全覆蓋
- 國泰、富邦、新光等金控已出現減損,今年部分金控不發股利僅發環保杯
央行長期壓低匯率的動機
- 出口產業政治力量龐大,台幣升值 10%將使一半上市製造業出口無利可圖,台積電每升值 1%營業利益少 0.4 個百分點
- 央行盈餘占國庫收入 6%~8%,近年更高達 8.85%,遠超韓國 0.62%、美國 2.57%
- 央行靠低利率賺取利差(發行定存單成本低、買美債收益高),2025 年央行盈餘占國庫比重已達 87%
- 外匯存底占 GDP 從 32%上升至 72%,25 年幾乎未降,形同系統性買美元、印台幣
央行對經濟學人報告的即時回應
- 報告發布當晚,央行宣布與美國財政部將匯率原則公開化,承諾不操縱、不以競爭性目的干預
- 從 12 月起外匯干預金額從每半年披露改為每季披露,強調「主動透明、非美國要求」
- 央行反駁大麥克指數有缺陷,稱以 iPhone 售價推算台幣反而高估 17%,並強調美國財政部從未要求台幣升值
結構性困境與政策迷思
- 出口必要論:犧牲消費者利益補貼製造商,用電價、水價凍漲維持出口競爭力
- 單一發展宿命論:台灣無資源只能傾全力發展硬體,犧牲其他產業
- 央行已成國庫金雞母,政策被盈餘綁架,只能持續低利率、低匯率
- 調整路徑受阻:升值傷出口、升息傷房貸族、動稅制傷政治獻金、減補貼傷選票,目前只能靠補貼緩解
結論與投資啟示
- 台灣 20 多年選擇「阻升不阻貶+超低利率」路線,成功累積財富但造成內部分配失衡
- 當前盈餘創高本是結構調整最佳窗口,但各路徑皆有巨大副作用,短期難有顯著改變
- 在現行體制下,做股東、房東、老闆仍相對有利,做員工則持續感受資產價格與薪資漲幅落差
- 經濟學人連續多年把台灣放封面(2021 地緣、2022 軍事、2025 兩次),顯示台灣議題已成全球焦點
觀點整理
台灣經濟的「亮麗外表」與「內部失衡」
- 肯定部分:2025 年台灣是全球表現最亮麗經濟體之一,人均 GDP 已超越德國、日本、澳洲;晶片出口 5 年暴增近 3 倍,對美貿易順差與全球市占率雙創新高。
- 失衡現象(台灣病核心):
- 房價所得比全球最誇張:台北 16 倍,高於紐約、倫敦、首爾。
- 內需連續三季重度衰退,進口商品比國外貴,民眾實質購買力被嚴重侵蝕。
- 經常帳順差占 GDP 達 16%(10 月商品貿易順差年化更達 31%),外匯存底從 900 億美元暴增至 6,000 億美元。
- 新台幣被嚴重低估:大麥克指數低估 55%(全球 53 種貨幣敬陪末座),基本均衡匯率模型顯示至少應升值 24%。
台幣長期被低估的證據與後果
- 主持人明確觀點:這不是市場自然供需,而是央行長期系統性干預的結果。
- 外匯存底 25 年幾乎單向增加,占 GDP 從 32% 升至 72%,全球罕見。
- 央行用「新印台幣」買進美元,直接反映在資產負債表,難以否認干預。
- 後果三高一低:順差高、外匯存底高、房價高、台幣被壓低。
- 進口物價昂貴 → 內需疲弱 → 民眾儲蓄率異常高 → 體感溫度與經濟數據嚴重脫鉤。
所得分配失衡與薪資停滯
- 1998 年後勞動生產力翻倍,但實質薪資停滯,單位勞動成本反而下降 25%。
- 基本工資占人均 GDP 比例:台灣僅 28.9%,韓國 61%、日本 44%。
- 2000 年後每小時實質產出與實質薪資出現結構性脫鉤,這正是台幣開始大規模穩匯的時間點。
- 主持人結論:做股東、房東、老闆很舒服,做員工最辛苦,資產紅利遠大於薪資成長。
房價狂飆的真正推手
- 不是單純供需,而是長期超低利率+央行壓匯釋放巨量台幣流動性的必然結果。
- 台灣房貸利率從 1998 年的 8% 降至目前 2-3%,資金無處去,只能湧入股市與房市。
- 2025 年 Q1 房貸負擔率已達 44.53%,台北更高達 6.8 萬(家庭月收入 10 萬要付 6.8 萬房貸),遠超合理負擔 30%。
壽險業系統性風險(潛在更大危機)
- 壽險業台幣負債 9,600 億美元,資產僅 7,000 億美元,且多數為美元資產(貨幣錯配)。
- 一旦美元長期貶值或保單大量解約,壽險業將面臨巨額匯損。
- 主持人觀點:這是央行長期壓匯的副產品,央行雖協助避險 770 億美元,仍無法完全覆蓋。
為什麼這套政策能維持 25 年?
-
兩大原因:
- 出口產業(傳統製造+半導體)擁有巨大政治影響力,台幣升 10% 即可能讓一半出口產業無利可圖。
- 央行已成為國庫最大金雞母,盈餘占政府稅收 6-8%(最高達 8.85%),遠高於韓國 0.62%、美國 2.57%。
-
央行靠「國內低利率+買美債賺利差」模式,2025 年貢獻國庫比重已高達 87%,形成「央行必須壓低利率才能賺錢」的惡性循環。
對央行回應經濟學人的評價
- 央行當晚立即與美國財政部發表聯合聲明、提高外匯干預透明度,並稱「不是美國要求,是我主動」。
- 主持人觀點:時機太巧合,市場解讀為默許台幣未來可適度升值,當天台幣即大幅走升。
- 央行用「iPhone 售價顯示台幣高估 17%」反駁大麥克指數,主持人認為迴避了最核心問題:賺這麼多美元,為什麼台幣 25 年沒升值?
主持人最終立場與結論
- 承認央行長期干預匯率已是不爭事實,「屁眼裡插筷子,不叫筷子」等同狡辯。
- 這套模式過去 25 年讓台灣累積巨額財富與外匯存底,但也造成內需疲弱、薪資停滯、房價失控、壽險危機。
- 現在的兩難:升值傷出口、升息傷房貸族、動稅制又動不了政治現金流,唯一能做的只有繼續補貼(電價、水價、蛋價凍漲)。
- 主持人認為:台灣病的核心不是匯率,而是整個制度選擇了「資方優先、出口優先、低利率優先」25 年,現在要改已經牽一髮動全身。
- 最後幽默結論:台灣現在是「行行出狀元,但打工人再怎麼努力,還是乞丐」,建議投資人優先當股東、房東、老闆,而非單純領薪水。
總結:主持人對經濟學人報導的態度是「八成認同、兩成理解」——結構性失衡確實存在,但這是台灣在資源有限下不得不走的路,現在要轉彎難度極高,短期內仍將維持現狀,僅可能在貿易順差最高峰時,允許台幣「被動式、緩慢式」升值。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