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
2025-11-05(三)費半崩 4%,買點來了嗎?製造業分歧,AI 能夠拉動傳產嗎?
摘要整理
美國股市回調與高估值壓力
- 美國股市昨日顯美顯著回調,納斯達克指數下跌 2%,費城半導體指數重挫 4%
- 輝達下跌近 4%,Palantir 財報亮眼卻崩跌 8%,顯示市場進入獲利了結期
- 納斯達克前瞻本益比達 30 倍,接近 2021-2022 年高點,華爾街分析師認為修正是健康現象
AI 企業估值過高引發賣壓
- Palantir Q3 營收 11.8 億美元年增 63%,每股盈餘 0.21 美元優於預期 0.17 美元
- 儘管財報雙勝,股價仍大跌,主因本益比高達 240 倍,市值達 5,000 億美元
- AI 領頭羊財報利多出盡,市場尋找獲利了結時機,帶動整體科技股回檔
政府關門與流動性緊縮
-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第 35 天,追平史上最長紀錄,影響 4,000 萬人糧食券發放
- 財政部為應付支出大舉吸金,SOFR 利率暴漲 22 基點至 4.2%,抵消聯準會降息效果
- 回購市場混亂,聯準會 SORF 使用量創歷史次高,流動性惡化加劇股市賣壓
大空頭 Michael Burry 操作
- Michael Burry 基金 80% 部位押注 Palantir 與輝達看跌期權,名目部位分別 9 億與 1.8 億美元
- 其操作反映對高估值泡沫的擔憂,過去 2005 年提前看空房市、2023 年喊 sell 均有時間誤差
- 提醒投資人可參考其觀點,但需注意預測時點不準確,僅作為外部輪廓參考
美國製造業 PMI 分歧
- 標普全球製造業 PMI 升至 52.5,連續 3 個月站上 50 榮枯線
- ISM 製造業 PMI 卻下滑至 48.7,顯示實質產業仍處收縮,未售庫存激增拖累前景
- 歷史顯示 ISM 跌破 50 常伴隨股市回檔,2022 年後 AI 榮景使聯動性脫鉤
AI 生產力提升與經濟新邏輯
- 高盛預估 AI 可提升勞動生產力 20%-30%,企業 AI 滲透率 2040 年達 90%
- 後疫情時代人均產出與總 GDP 雙升,標普 500 利潤率暴增,單位勞動成本下降
- 企業靠裁員與 AI 降成本,營收年增幅從 15% 降至 10%,但獲利快速放大
台灣 PMI 與經濟兩極化
- 中經院 10 月 PMI 升至 50.3,結束連續 4 個月緊縮,新增訂單 51.1、生產數量 53
- 標普全球台灣 PMI 卻仍收縮,中經院數據更精準反映 AI 硬體帶動電子業復甦
- 台灣 Q3 經濟成長率衝高 7.64%,全年保 5 無虞,但民間消費僅增 0.9%
台灣外銷亮眼內需疲軟
- 台灣前三季經濟成長率遠超央行預測,Q1 5.4%、Q2 8%、Q3 7.6%
- 主計總處全年預估僅 4%,顯示 AI 出口拉抬遠超預期,成全球最大訂單來源
- 內需極度疲軟,建議基本工資調至 4 萬、普發現金刺激消費信心
AI 時代投資策略思考
- 過去 GDP 成長 5% 對應股市報酬 10%,AI 若推升 GDP 至 10%,股價漲 20% 合理
- 投資如選馬、驢、騾:馬追求爆發力、驢重穩健、騾兼具耐力但無再生性
- 建議分批布局景氣低基期,動能交易接受高估值,週期交易盯景氣指標
時代變遷與舊規則適用性
- AI 使製造業與股市脫鉤,勞動市場惡化不影響經濟,資料中心建置主導成長
- 富人抵押貸款集中,窮人違約不影響金融穩定,iPhone 銷量靠富人支撐
- 舊有庫存循環規則仍適用,但 AI 生產力突破改變遊戲,提醒勿用舊思維判斷新時代
觀點整理
市場回檔與高估值壓力
- 美國股市顯著回調:美股昨日回檔,納斯達克指數跌 2%、費城半導體指數跌 4%,主要因 AI 相關企業估值過高,迎來獲利了結賣壓。
- 權值股主導漲跌:指數貢獻集中於少數權值股(如輝達、Palantir),一兩檔股票跌 4%~5% 即可拖累大盤,與過去 500 家企業高度聯動不同。
- 本益比已達泡沫水準:納斯達克前瞻本益比約 30 倍,標普 500 本益比回到 2021 年高點,高於 QE 時期合理範圍,需待獲利追趕或股價回歸。
- 華爾街共識:分析師認為當前修正健康,企業獲利強勁,但估值偏高為最大挑戰,建議 11~12 月休息或適度回檔。
Palantir 財報與獲利了結
- 財報雙線優於預期:Q3 營收 11.8 億美元(年增 63%)、每股盈餘 0.21 美元(優於預期 0.17 美元),表現亮麗。
- 股價仍重挫 8%:利多出盡,本益比高達 240 倍、市值 5,000 億美元,市場尋找獲利了結時機。
- AI 領頭羊定位:具指標性,高估值易引發賣壓,影響整體 AI 板塊情緒。
美國政府關門與流動性衝擊
- 關門追平史上最長:已達 35 天,若延至明日將破川普第一任紀錄,全國民生、交通陷入癱瘓。
- 糧食券中斷:3,000 億美元補助到期,4,000 萬人領不到糧食券,民主黨與共和黨僵持。
- 流動性惡化:儘管聯準會將於 12 月 1 日結束 QT,SOFR 利率暴漲 22 基點至 4.2%,使用量創次高。
- 財政部吸金抵消寬鬆:政府支出與債務壓力抽走市場資金,央行降息 1 碼效果被抵消,加劇回購市場混亂。
大空頭 Michael Burry 看法
- 基金 80% 押注看跌期權:兩檔標的為 Palantir(9 億美元)、輝達(1.8 億美元),說到做到。
- 歷史預測誤差:2005 年提前看空房市被嘎 2 年,2023 年喊賣後美股漲 69%,時間線常有誤差。
- 主持人提醒:可作為參考,但不宜過度恐慌,其影響外部輪廓而非精準時點。
美國製造業 PMI 分歧
- 標普全球 PMI 擴張:10 月升至 52.5,連續 3 個月站上 50,顯示景氣榮枯線以上。
- ISM PMI 收縮:下滑至 48.7,原物料價格降至今年新低,出口疲軟、未售庫存激增。
- 主持人偏好 ISM:更能反映實質產業,製造業仍處高度收縮,與股市脫鉤主因 AI 資料中心榮景(多由台韓日製造)。
AI 生產力突破與新投資邏輯
- 生產力提升 20%~30%:高盛預估 AI 滲透率達 90% 時,GDP 上行 20%~30%,2035 年資本收益高峰 5,000 億美元。
- 裁員降成本推升利潤:標普 500 營收年增幅從 15% 降至 10%,利潤率卻暴增,單位勞動成本大幅下降。
- 與網路時代比較:當年生產力追不上股價即泡沫破滅,本次關鍵在 AI 提升速度是否超越 2000 年。
- 後疫情生產力回升:人均產出與總 GDP 雙升,非靠 QE 撒錢,而是 AI 取代人力、資源效率提升。
台灣 PMI 與經濟兩極化
- 中經院 PMI 轉擴張:10 月 50.3,結束連 4 月緊縮,新增訂單 51.1、生產 53,AI 硬體帶動電子業漲價。
- 未來展望悲觀:6 個月展望僅從 39 升至 41,經理人備貨意願低。
- 台積電燈號改善:從連 4 藍燈升至黃藍燈,資通訊、電子零組件轉黃紅燈,顯示復甦跡象。
- 經濟成長超預期:Q3 達 7.64%,全年保 5 無虞,AI 與電子出口為最大推力,央行去年底預測嚴重低估。
台灣內需疲軟與政策建議
- 民間消費僅增 0.9%:經濟成長 7% 卻內需僅 0.9%,落差 7 倍,外銷榮景未外溢。
- 基本薪資調幅不足:預估僅至 28,000~29,000,餐飲業實招 4 萬仍難覓人。
- 主持人建議暴利調薪:直接拉升至 4 萬,擴大購買力與消費信心,配合普發現金提振內需。
投資策略選擇:馬、驢、騾比喻
- 馬(動能交易):追求高估值爆發力,適合大漲乘風破浪,但環境敏感、維護成本高。
- 驢(週期交易):盯景氣指標,低檔買入,穩健耐久但失翻倍機會。
- 騾(折中分批):兼具耐力與體魄,分批於景氣低基期佈局,但無再生能力(無法持續繁衍)。
- 主持人結論:無包打天下策略,依個人思維選擇,AI 時代需認清新規則,避免用舊思維判斷。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