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
2025-11-10(一)AI 泡沫論再起,美股回調,會是買點嗎?政府續停擺,選民反撲?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總覽與回檔壓力
- 上週美國四大指數全面收黑,納斯達克週跌幅接近 3%,創 4 月以來最大單週跌幅
- AI 八大巨頭(輝達、Meta、Palantir、甲骨文等)5 天內合計蒸發近 8,000 億美元市值
- 輝達已跌破 50 日均線,Palantir 跌破月線,標普 500 逼近 4 月以來上升趨勢線支撐
- 費城半導體指數週跌 1.01%,收 6,947 點,下引線極長顯示低檔有明顯買盤承接
政府停擺創歷史最長紀錄
- 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已超過 40 天,創下歷史最長紀錄
- 全美航空週末已取消數千架次航班,取消率達 3.4%-3.7%,本週可能砍班 10%-20%
- 核心爭議仍卡在平價醫療法(ACA)稅收補貼,民主黨提以延長一年補貼換取重啟政府
- 共和黨拒絕妥協,要求必須搭配結構性撙節改革,川普稱民主黨方案「毫無誠意」
勞動市場結構性轉變與裁員潮
- 企業導入 AI 後大規模裁員:亞馬遜砍 1.4 萬人、Target 砍 1,800 人,星巴克、達美航空同步縮編
- 9-10 月民間部門呈現「大裁員 vs 大招聘」兩極化現象,加劇市場對景氣放緩恐慌
- 因政府停擺無非農數據發布,市場波動放大,單一民間數據即可引發劇烈反應
選民不滿與民意急速左傾
- 消費者信心指數已跌回 2022 年低點,密西根大學數據顯示民眾對生活成本極度不滿
- 川普支持率從 52% 跌至 43%,標普從 5,000 點漲到 6,728 點卻完全背離民調
- 年輕世代因高學貸、高房價無產階級化,彼得蒂爾警告「讓年輕人變共產黨的正是資本主義」
- 美國選民每 2 年就極度焦躁,執政黨若無法快速改善民生即被拋棄
川普政府應對策略
- 宣布因關稅收入豐碩,將向中低收入戶普發 2,000 億美元股息(約每戶 6 萬台幣)
- 計畫推出 50 年期房貸(超越現行 30 年),朝北歐百年房貸方向前進以壓低購屋負擔
- 房價所得比已達 6 倍,年收入 7.5 萬美元家庭可負擔房源從 2019 年的 50% 降至 20%
AI 投資泡沫隱憂升溫
- 2025 年 AI 巨頭債券發行已達 750 億美元,甲骨文另舉債 380 億美元,規模為往年 3-4 倍
- Sam Altman 公開表示「算力終將過剩」,泡沫可能在 2-6 年後出現
- 美銀警告若傳產與基礎建設股無法跟上 AI 建置潮,市場窄化上漲即為泡沫前兆
- 多位華爾街大老預測美股將出現 10%-40% 週期性回檔
台灣出口與內需嚴重脫鉤
- 10 月出口 618 億美元年增 49.7%,前 10 月對美出口已達 1,516 億美元,全年有望挑戰 2,000 億
- 零售銷售前 9 個月有 7 個月衰退,出口亮眼但內需冰冷,與美國現象幾乎完全相同
- 台灣 200 公里內可買到全產業鏈零件,成為 AI 浪潮中最大競爭優勢
- 半導體豁免關稅但整體順差擴大,傳產恐被課 20% 關稅,社會出現「誰賺錢誰承擔」聲音
投資心法與長期思考
- 開源遠比節流重要,省咖啡 20 年存 100 萬仍買不起房,必須學會投資本業與金融市場
- 裴洛西靠股票從年薪 20 萬美元累積 30 億台幣資產,顯示金融增值遠勝死薪水
- AI 建置潮尚未到史詩級泡沫,PEG 指標顯示現金流仍勉強跟上資本支出
- 2026-2027 年若資本支出持續今年爆發速度,才是真正拐點需高度警戒
觀點整理
美股回檔與 AI 投資熱潮
-
本輪美股回檔原因
- 美國政府停擺已超過 40 天,創歷史最長紀錄,導致市場不確定性大幅上升
- 缺乏非農就業數據,民間裁員消息(亞馬遜 1.4 萬人、Target 1,800 人等)被放大解讀
- AI 巨頭高槓桿擴張但短期無立即回報,市場出現均值回歸壓力
-
主持人對 AI 泡沫的看法
- 目前尚未到史詩級泡沫,PEG(本益成長比)仍合理,現金流勉強跟得上資本支出
- 真正的拐點可能在 2026-2027 年,若資本支出持續以 2025 年速度爆發才需擔心
- Sam Altman 也承認算力終會過剩,但時間點可能在 2-6 年後
- 美銀警告:若非科技類股開始全面落後,將是泡沫警訊(目前尚未出現)
-
技術面觀察
- 標普 500 即將跌破 4 月以來上升趨勢線
- 輝達已跌破 50 日均線,Palantir 跌破月線,但下引線長顯示有買盤承接
- 八大 AI 巨頭 5 天內市值蒸發近 8,000 億美元
美國政府停擺與政治後果
-
停擺現況與影響
- 已第 40 天,全美航空混亂,預估本週砍班 10-20 %
- 低收入戶糧食券延遲、聯邦雇員無薪,民怨快速累積
-
兩黨談判僵局
- 民主黨:以延長 ACA(平價醫療法)稅收補貼 1 年換取重啟政府
- 共和黨/川普:願意發放實物糧食券,但要求預算案包含結構性撙節改革才同意
-
主持人對民意反撲的判斷
- 目前責任多歸咎川普政府,2026 中期選舉壓力極大
- 美國選民每 1-2 年就焦躁翻桌,執政黨很難連續維持國會多數(歷史上極少)
- 消費者信心指數已回到 2022 年低點,即使通膨已大幅回落
川普政府的應對策略
-
向中低收入戶傾斜的政策
- 宣布將發放 2,000 億美元股息(約每戶 6 萬台幣等值)證明關稅帶來財政盈餘
- 考慮推出 50 年期房貸(甚至未來走向北歐百年房貸)以壓低購屋負擔
-
主持人評論
- 川普已意識到「股市創高不等於選票」,必須直接拉抬中低收入戶購買力
- 選民不在乎 GDP 多亮麗,只在乎「房價有沒有跌、物價有沒有跌」
美國年輕世代左傾與社會結構變化
-
彼得蒂爾觀點
- 70 % 千禧世代支持社會主義不是被洗腦,而是高學貸+天價房價的經濟必然結果
- 「讓年輕人無產階級化,就別驚訝他們變共產黨」
-
主持人認同並延伸
- 高房價導致年輕人左傾以尋求更多福利已成全球趨勢
- 台灣與美國情況類似:出口亮眼但內需疲軟,民間體感溫度低
台灣 AI 榮景與關稅兩難
-
台灣出口表現
- 2025 年 10 月出口 618 億美元,年增 49.7 %
- 前 10 月對美出口已達 1,516 億美元,全年有望挑戰 2,000 億美元
- 對美順差快速擴大,平均出口年增 31 %,遠勝中國、韓國、日本等國
-
台灣核心優勢
- 200 公里內買得到所有科技元件,完整供應鏈+純代工模式無品牌競爭顧慮
- 日本、韓國都有自有品牌,難以完全取代台灣地位
-
關稅與內部分配爭議
- 主持人認為:誰賺錢誰幫忙承擔關稅負擔最公平
- 扣除半導體後台灣對美順差其實不大,傳產不該承擔 20 % 關稅
- 科技業賺最多,適度回饋國家或補貼傳產合情合理(「誰踢飛球誰去撿」原則)
總結:主持人核心觀點
- 美股短期回檔不代表 AI 趨勢結束,真正泡沫拐點最快 2026-2027 年
- 川普已從「財政撙節」轉向「直接補貼中低收入戶」,未來政策將更親民
- 美國與台灣都出現「經濟數據亮眼 vs 民間體感冰冷」的極化現象
- 高房價導致年輕世代左傾已成結構性問題,左右資本主義未來走向
- 台灣在 AI 浪潮中地位穩固,但關稅成本分配爭議反映內部貧富差距拉大
- 投資建議暗示:開源(投資本業+股票)遠比節流重要,學習金融知識才是提升財富關鍵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