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的財經記事本
2025 11

2025-11-13(四)再創史高!道瓊成了 AI 避風港?金價再起,降息預期大增?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現況與估值極端化

  • 道瓊工業指數突破 48,000 點大關,單日上漲 326 點收 48,254 點,創歷史新高
  • 標普 500 僅微漲 4 點收 6,850 點,納斯達克下跌 61 點收 23,406 點,五大科技巨頭普遍重挫
  • 標普 500 創歷史新高時,卻同時創一年新低股票數量增加,近 30%-40% 成分股尚未站上年線,出現明顯負背離

AI 行情進入新階段與資金輪動跡象

  • AI 財報季暫告段落(輝達除外),市場焦點轉向 2026 年 Q1、Q2 財測及總經數據
  • 道瓊強勢、黃金同步上漲,顯示部分避險資金從科技股獲利了結轉進傳統防禦資產
  • AMD 單日暴漲近 9%,半導體內部分歧加劇,資金開始在 AI 概念內輪動

美國股市估值已達百年極端水準

  • 綜合本益比、循環調整本益比、股價淨值比、市值/GDP 等指標,美國股市估值接近過去一世紀 100 分位
  • 以平均薪資計算,買一張標普 500 期貨需 200 小時工時,遠高於 2000 年網路泡沫前的 100 小時
  • 若以 ChatGPT 發布後時間軸對照,目前位置約等於 1998 年,距離 2000 年泡沫頂峰仍有一段「最後狂歡」

當前 AI 熱與 2000 年網路泡沫關鍵差異

  • 目前科技巨頭本益比約 30-40 倍,遠低於 2000 年高峰近 70 倍
  • 2025 年 IPO 數量與平均募資規模 3.3 億美元,遠不如 2000 年榮景,尚未出現「全民 AI 共富」瘋狂上市現象
  • 獲利成長動能仍支撐估值,但需持續觀察終端營收是否跟上資本支出

AI 巨頭債務融資隱憂浮現

  • 巴克萊罕見將甲骨文債券評級下調至「低配」
  • 甲骨文負債權益比高達 500%,遠高於微軟 30%、亞馬遜 50%
  • 甲骨文未來 12 個月自由現金流預估轉負 58.8 億美元,創歷史首見,5 年期 CDS 升至 84.46 基點創兩年新高
  • Meta、Google、甲骨文等近幾月合計發行近 1,600 億美元債券,供給量已壓垮市場

企業 AI 落地進度遠低於預期

  • 麥肯錫 2025 年 AI 報告顯示,88% 企業已在使用 AI,但僅 7% 達到全面整合階段
  • 32% 仍處實驗、30% 試點、31% 擴張中,無單一業務有超過 10% 企業達到顯著擴張應用
  • 短期內難靠企業大規模採購 AI 軟體回收巨額資本支出,現金流回收時程拉長

中國 AI 實力快速追趕美國

  • 2024 至 2025 年下半年,中國生成式 AI 模型評分從 1,100 分追至 1,450 分,幾乎與美國持平
  • 中國採「算力捆綁」策略,用大量國產較弱晶片堆疊成蟻群,彌補單顆 GPU 性能差距
  • 中美 AI 競賽加劇,將迫使全球資本支出持續放大,形成更大競爭壓力

蘋果克制策略反成短期避風港

  • 蘋果 2025 年資本支出僅 140 億美元,遠低於微軟 940 億美元,採合作整合他人模型而非自建資料中心
  • 在 AI 巨頭支出失控質疑聲中,蘋果低杠杆策略反而成為防禦性資產,近兩週相對抗跌
  • 蘋果已從「爆發成長型」轉向「具護城河實業型」AI 股

台廠 AI 伺服器爆發超乎預期

  • 鴻海 Q3 淨利 576 億台幣,年增 17%,大幅優於市場預期
  • AI 伺服器占鴻海整體伺服器比重已從 2025 年 Q1 的 40% 衝高至 Q4 的 86%
  • GB200/GB300 出貨市占率 Q3 已達 60%,Q4 仍維持五成以上,明年預估雙位數成長

台美關稅談判進入收尾階段

  • 賴總統表示關稅稅率將低於 20%,不疊加現有關稅,半導體獲最惠國待遇不高于韓國
  • 預計 11 月底前公布正式結果,台灣政府強調即使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川普政策失效,仍會遵守承諾
  • 同時推出 333 政策,聚焦貨幣寬鬆、解決五缺、加薪、少子化、台灣之盾,轉向提振內需

極化時代的投資結論

  • 台股與美股同步極化,30%-40% 加權成分股尚未站上年線
  • 核心結論:投資自己不如投資台積電、鴻海、輝達等 AI 核心企業
  • 長期仍維持科技樂觀論,泡沫終將破滅,但每次破滅後新高點永遠更高,建議泡沫擴張時乖離回檔加碼、破滅時勇敢買進

觀點整理

美股近期表現與市場極化現象

  1. 美股漲跌不一,道瓊突破 48,000 點創歷史新高,上漲 326 點(0.68%),標普 500 幾乎持平,納斯達克小跌 0.26%
  2. 市場出現明顯極化:標普 500 創高時,卻有越來越多成分股創一年新低,約 30%-40% 股票尚未站上年線,呈現負背離
  3. 台股同樣極化,櫃買指數未隨加權指數創高,30%-40% 加權成分股至今未站上年線
  4. 主持人認為這與 2000 年網路泡沫前現象類似,當時也只有少數科技與電信股上漲,其餘大多下跌

美國股市估值是否過高

  1. 目前美國股市綜合估值指標已接近過去一個世紀的 100 分位,史上最貴之一
  2. 但主持人認為必須考慮 AI 對 GDP 與 EPS 的拉升效果,因此高估值有其合理性
  3. 以標普 500 期貨所需工時衡量,目前需 200 小時平均薪資才能買一張,遠高於 2000 年泡沫前的 100 小時,顯示資產分化嚴重
  4. 與 1996-2002 年網路泡沫相比,目前位置約當 1998 年,許多人擔心再過一年可能泡沫破滅,但也正因如此,更不想錯過 1999 年的魚尾行情
  5. 目前本益比約 30-40 倍,遠低於 2000 年高峰的 70 倍;IPO 數量與規模也遠不如當年瘋狂,尚未達到全民皆 AI 的狂熱程度
  6. 主持人結論:不能單純說就是泡沫,最終仍要看獲利動能是否追上

AI 巨頭資本支出與債務風險

  1. 巴克萊罕見將甲骨文債券評級下調至「低配」
  2. 甲骨文與 OpenAI 簽 5 年 3,000 億美元雲端合約,導致 自由現金流首度轉負(預測未來 12 月 -58.8 億美元),負債權益比高達 500%
  3. CDS 報價升至 84.46 基點,創兩年新高,顯示市場對其違約風險擔憂上升
  4. 微軟、Google、Meta、亞馬遜雖資本支出巨大,但每年有穩定現金流進帳,負債權益比僅 30%-50%,相對穩健
  5. 主持人認為:甲骨文屬於「一次定生死」的高槓桿玩法,若 AI 需求不如預期,可能重創財務;其他巨頭即使 AI 泡沫破滅,最多慘幾年,不至於傾家蕩產

AI 實際落地與企業採用情況

  1. 麥肯錫報告:88% 企業已在某項業務使用 AI,但 僅 7% 達到全面整合,32% 仍處實驗階段,30% 試點,31% 擴張中
  2. 目前無任何單一業務有超過 10% 企業達到顯著擴張應用
  3. 主持人觀點:短期內企業大筆採購 AI 軟體的營收難以實現,錢暫時收不回來,需靠中端商品(如自駕車、機器人)突破

中美 AI 競爭態勢

  1. 2024-2025 年中國生成式 AI 模型得分從 1,100 分快速追至 1,450 分,已幾乎與美國持平
  2. 中國採「算力捆綁」策略,用大量國產較弱晶片堆疊出相當算力
  3. 主持人認為此舉雖成本較高,但會對美國形成壓力,加劇全球 AI 資本競賽與投入

蘋果的克制策略

  1. 蘋果資本支出僅 140 億美元,遠低於微軟 940 億美元,採取 低槓桿、低資本支出策略
  2. Apple Intelligence 整合他人模型,未自建超大資料中心
  3. 在 AI 支出過熱質疑聲中,反而成為 短期防禦性資產,過去兩週相對抗跌
  4. 主持人認為蘋果已是「具有護城河的實業型 AI 股」,適合穩健投資人

台廠 AI 伺服器商機(以鴻海為例)

  1. 鴻海 Q3 淨利 576 億台幣,年增 17%,遠優於預期
  2. AI 伺服器占比從 Q1 40% 快速攀升至 Q4 86%,毛利率從 3-4% 提升至 13-14%
  3. GB200/GB300 市占率從 30-36% 提升至 50-60%,持續吞噬競爭對手
  4. 2025-2026 年全球 AI 伺服器將迎換代高峰,鴻海極度樂觀,明年 AI 業務預計雙位數成長
  5. 主持人結論:AI 已突破消費電子循環限制,即使手機/PC 不爆發,伺服器需求仍強力拉動台廠營收與毛利

台灣關稅談判與內需政策

  1. 關稅談判進入收尾,預計本月底公布,稅率低於 20%,不疊加現有關稅
  2. 半導體 232 條款將獲最惠國待遇,不會比韓國高
  3. 賴總統提出「333 政策」:3 項協助(加速關稅談判、AI 導入、改善投資環境)、3 項措施(貨幣寬鬆、解決五缺、投資保障協定)、3 個拜託(加薪、改善少子化、打造台灣之盾)
  4. 主持人觀點:政府正從 AI 與關稅轉向 大力提振內需

主持人整體結論與心態

  1. 當前屬於 極化時代,大者恆大,精銳集中於少數 AI 巨頭
  2. 「投資自己不如投資台積電、鴻海、輝達」的現象,反映資本市場無奈
  3. 長期仍是 科技樂觀論者:每輪泡沫破滅後,資產價格終將再創新高
  4. 建議策略:在泡沫擴張時逢回檔加碼,泡沫破滅時勇敢買進
  5. 核心觀點:投資自己 → 賺錢 → 投資 AI 長期趨勢,本金越厚越能走得久
  6. 保持積極向上心態,才是面對 AI 時代的最佳方式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