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
2025-11-11(二)美政府將開門,AI 劇本下一步?台股不再是外資提款機?
摘要整理
美股與政府停擺結束曙光
- 美國政府停擺進入第 6 週,參議院已通過協議,預計本週眾議院表決後正式結束停擺
- 美股強勢反彈,道瓊上漲 381 點收 47,368 點、標普漲 1.54% 收 6,832 點、納斯達克漲 2.27% 收 23,527 點
- 2025 年至今所有資產幾乎全面上漲,唯一持有美元現金會貶值,黃金漲幅最高達 52.1%
川普政策轉向與關稅紅利爭議
- 川普提出每人發放 2,000 美元關稅紅利,總成本高達 6,000 億美元,約為 2025 年關稅收入的兩倍
- 團隊改口稱不一定是現金支票,可能改為稅制減免、小費免稅或分 3 年逐步發放
- 關稅戰已達階段性目標(製造業回流),即使最高法院判決失效,川普也準備退稅並轉用其他手段達成目的
AI 仍是美股上漲核心動能
- 2025 年美股市值增加近 8 兆美元,幾乎全由 AI 相關企業(橘色區塊)貢獻,其他產業漲幅明顯落後
- 四大科技巨頭 2026 年資本支出預估達 4,000 億美元,年增 21%,持續推升 AI 基礎建設潮
- OpenAI 已累積 1.4 兆美元建置合約,最大宗為甲骨文 3,000 億美元、微軟 2,500 億美元
台股資金換手與外資調節
- 外資 10-11 月持續賣超台積電,11 月已賣 3.36 萬張、10 月賣近 8 萬張
- 內資強勢接盤,投信與壽險資金主導台股「驚驚漲」,加權指數今年外資賣超 2,838 億、投信買超 911 億
- 台積電 10 月營收年增 16.9% 仍創歷史新高,但為 2024 年 2 月以來最慢增速
台灣經濟與 AI 帶動奇蹟
- 2025 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 5.45%、8.01%、7.64%,遠超主計總處預期
- 台灣人均 GDP 已達 37,800 美元,正式超越日本 35,600 美元與南韓 35,900 美元
- 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升至 54.3%,創 18 年新高,AI 伺服器與整機出口回流效應顯著
實質薪資與內需通縮現象
- 2025 年台灣平均薪資成長 3.9%(含獎金),實質薪資成長 2%,創 7 年最佳
- 10 月 CPI 僅 1.48%,部分都會區出現內需通縮,青年消費占比在新竹已達 40%
- 房價 2020-2025 年累計上漲 67%,主要集中在 AI 相關區域
中國通縮輸出全球效應
- 中國房價過去兩年平均下跌 27%,汽車價格跌幅 27%,民生用品全面通縮
- 歐洲中國品牌市佔率已達 7.4%,比亞迪 9 月歐洲銷量年增近 4 倍,奇瑞暴增 587%
- 保時捷營業利益率從 20% 崩跌至 3%,歐洲傳統車廠面臨中國低價電動車嚴重衝擊
總結與市場展望
- 台股呈現權值股與櫃買指數脫鉤、AI 與非 AI 股嚴重分化,資金全往 AI 鏈集中
- 全球降息潮即將開啟,台灣 12 月央行面臨「內需該降、外銷太旺」的兩難
- AI 基礎建設熱潮是否持續,關鍵在於市場能否持續相信 OpenAI 能把 1.4 兆美元遊戲「延後到 2035 年」還能繼續玩下去
觀點整理
美國政府停擺結束與川普政策展望
- 政府停擺即將結束:參議院已通過協議,本週眾議院表決後即可結束史上最長停擺(已進入第 6 週),美股因此強彈。
- 川普發放 2,000 美元「關稅紅利」:總成本約 6,000 億美元,超過 2025 年關稅收入兩倍,目前資金來源未明。
- 白宮幕僚安撫市場:不一定是現金,可能改為稅務減免、小費/加班費免稅、社保抵扣,且可能分 3 年逐步發放。
- 川普已暗示若最高法院判關稅無效,將優先退稅給進口商,再尋其他方式補財政。
- 主持人觀點:川普擅長「拐彎抹角」達成目的,即使關稅最終失效,製造業回流與資本支出目標已大致達成,2026 中期選舉前會持續發放政策紅利、轉移焦點,政治操作不會停。
2025 年全球資產表現總覽(截至 11 月 10 日)
- 全年唯一跌價資產:持有美元現金(因貶值)。
- 表現最強資產:
- 黃金 +52.1%
- 歐亞股市 +26%
- 新興市場 +25%
- 納斯達克 100、可轉債 +19%
- 美國成長股 +15%
- 落後資產:比特幣僅+10%、美國價值股、債券類 4-7%、特別股+4.2%。
- 主持人觀點:今年是難得的「全面多頭年」,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已從 4 月高點持續下滑,市場呈現驚驚漲格局。
美股反彈與 AI 主導行情
- 11 月 10 日四大指數強彈:
- 道瓊 +381 點 (+0.81%) 收 47,368 點
- 標普 500 +103 點 (+1.54%) 收 6,832 點
- 納斯達克 +522 點 (+2.27%) 收 23,527 點
- 費城半導體 +209 點 (+3.06%) 收 7,156 點
- AI 七巨頭貢獻近 8 兆美元市值,其餘 493 檔標普成分股漲幅明顯落後。
- 主持人觀點:2025 年美股上漲幾乎全靠 AI 帶動,實體經濟「不溫不火」,屬典型的K 型復甦。
台股籌碼與內外資大分歧
- 外資連續提款:
- 10 月賣超台積電近 8 萬張
- 11 月至 10 日已賣超 3.36 萬張
- 今年累計賣超加權指數約 2,838 億台幣
- 內資強力承接:投信、壽險、大戶、自營商、國安基金聯手買超,10-11 月台積電仍從 1,300 元漲到 1,500 元。
- 主持人觀點:台股已出現明顯內資主導、嘎外資現象,外資高檔調節、借券賣出頻頻被軋空,籌碼持續換手到內資手中。
台股內部結構:AI vs 非 AI 嚴重分化
- 權值股(AI 鏈):台積電 10 月營收年增 16.9%(雖創 24 年 2 月來最慢,但仍創高),2026 年產能預計仍極度緊繃。
- 櫃買指數與中小型股:2024 年 7-8 月創高後橫盤,元太等非 AI 股破底,鈊象、傳產、塑化股壓力大。
- 主持人觀點:目前AI 與非 AI 脫鉤、加權與櫃買脫鉤將持續,只要 OpenAI 基礎建設潮不停,資金只會往 AI 權值集中。
OpenAI 的「信心遊戲」與 1.4 兆美元承諾
- OpenAI 已簽下總額約 1.4 兆美元建置合約(甲骨文 3,000 億、微軟 2,500 億、亞馬遜 380 億等),預計 2030 年前完成。
- 主持人核心觀點:
- 2030 年前要賺回 1 兆美元現實上幾乎不可能。
- 但市場不在乎「能不能做到」,而在乎「能不能讓大家相信遊戲能繼續玩下去」(可延後到 2035 年)。
- 現代商業競爭已轉為心智戰場,只要投資人持續相信夢想,估值就能維持。
台灣經濟:AI 帶動空前榮景
- 2025 年前三季 GDP 成長率:Q1 5.45%、Q2 8.01%、Q3 7.64%,遠超預期。
- 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已達 54.3%(18 年新高)。
- 人均 GDP 正式超越日本(3.56 萬)、韓國(3.59 萬),達 3.78 萬美元。
- 實質薪資成長 2%(7 年最強),青年購物占比在新竹等地區飆升。
- 主持人觀點:台灣正處於AI 帶動的超級榮景,物價未來超越日韓並不意外。
台灣內需通縮 vs 出口通膨矛盾
- 非 AI 產業(如石化)產值 25 年預估不到 1.3 兆,年減 12.8%,台塑、統一、美利達等實業股重挫。
- 台灣 10 月通膨僅 1.48%,已接近通縮邊緣。
- 主持人觀點:12 月央行理事會將面臨兩難——
- 看內需:該大幅降息
- 看出口與資金匯回:應升息抑制台幣升值與資產泡沫
中國通縮輸出全球
- 23-25 年民生商品價格崩盤:房價跌 27%、比亞迪新車跌 27%、食品、家電普遍大跌。
- 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占率已達 7.4%,英國超越韓國車,銷售年增數倍到數十倍。
- 歐洲傳統車廠利潤崩潰(保時捷營業利益率從 20%掉到 3%)。
- 主持人觀點:中國正把通縮「輸出」到全世界,開放中國商品越多,全球通膨越快消失,但同時對歐洲製造業造成毀滅性衝擊。
總結:K 型經濟與信心遊戲時代
- AI 產業鏈持續膨脹的關鍵不在基本面,而在市場對 OpenAI 的信任度。
- 全球進入「央行看個體而非總體」的利率調控新時代。
- 台灣正處於 AI 榮景頂端,但內需已出現通縮訊號,未來政策兩難加劇。
- 主持人最終提醒:投資已從基本面競爭轉為「心智競爭」,誰能讓投資人持續相信夢想,誰就能贏得估值。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