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
2025-11-12(三)折舊戰開打?AI 變成了財務遊戲?孫正義又賣飛,重演 2019?
摘要整理
美國股市分歧與 AI 資金緊縮訊號
- 道瓊指數上漲 559 點、收盤創歷史新高 47,927 點,主要受美國政府結束最長關門期利多刺激
- 費城半導體指數重挫 2.48%、收 6,979 點,晶片股未能延續反彈
- 軟銀集團大舉出脫輝達持股、套現約 58 億美元,用於自建「星際之門」AI 計畫,顯示資金從二線轉向一線直接投資
AI 債市危機早於股市顯現
- 科技巨頭公司債被拋售,與美國公債利差擴大至 0.78 個百分點,為 4 月以來最高
- 甲骨文債券指數自 9 月中旬以來下跌 5%,遠大於整體投資等級債平均 1% 跌幅
- AI 基礎設施總投資已超 5 兆美元,主要靠公募債、私募信貸、主權基金及政府資金支撐
GPU 租賃市場價格鬆動與折舊壓力
- H100 GPU 租金自 2025 年初下跌 28%,A100 下跌近 30%
- Blackwell 架構即將量產,舊世代 GPU 面臨快速折舊與資產價值減損
- CoreWeave(輝達最大客戶)因協力廠商資料中心延遲,下修全年營收預測,盤後股價重挫 6%
Michael Burry 的折舊陷阱論點
- 若以 2-3 年壽命折舊,科技巨頭 2026-2028 年將低估約 1,760 億美元折舊費用
- Meta、Google、甲骨文、Microsoft 目前折舊年限約 5.5-6 年,拉長年限可美化 EPS 約 20-26%
- 主講人認為折舊年限拉長有合理性,伺服器穩定期長,且巨頭雲端業務持續擴張
AI 資本支出與電力瓶頸
- 2026 年五大雲端業者資本支出預估突破 4,500 億美元,為疫情前 4 倍
- 美國用電量預計從 4,000 太瓦時暴增至 5,000 太瓦時,進入指數型成長階段
- 開發商最大痛點:電力供應不足 22%、晶片短缺 22%、電力接入緩慢 21%
美國電價暴漲與區域差異
- 過去 3 年資料中心密集州(馬里蘭、康乃狄克、德拉瓦、華府、加州)電價平均上漲 29%
- 漲幅最低五州(密西根、北達科達等)僅上漲 5-7%,未來有望成為新資料中心熱區
- 高電價已推升科技巨頭營運成本,影響下一輪資料中心佈局決策
美銀哈內特與巴菲特警示
- 美銀策略師哈內特預測下一次危機,聯準會將直接購買 Meta、Microsoft 等 AI 巨頭公司債而非 MBS
- 科技業 5 年期 CDS 價格快速上升,市場開始擔憂巨頭違約風險
- 巴菲特持有 3,800 億美元現金幾乎全數配置短期美債,佔全美短期國債約 1/20,被視為避險極端訊號
軟銀孫正義轉向直接 AI 基礎建設投資
- 2019 年危機時被迫賣輝達,這次則在高點主動套現 58 億美元
- 資金不再買股票,而是直接用於自建資料中心、電廠與採購 GPU
- 軟銀市值自 6 月以來翻倍,成為日本市場 AI 概念龍頭
AI 泡沫持續三大關鍵條件
- 必須快速推出顛覆性商業模式(如 AI 代理下單、自駕、Optimus)取代現有入口
- 電力基礎建設速度必須追上 GPU 生產速度,否則大量 GPU 將成廢鐵
- 最終需迎來 AGI 顯著提升全球生產力,否則僅為「更聰明的聊天機器人」
總結:真相往往殘酷
- AI 已成全球不能輸的賭局,所有合約、伺服器、債務都已簽下
- 泡沫若破,聯準會下一次 QE 恐直接購買科技巨頭公司債
- 投資人當前幸福感來自「還不知道全部真相」,一旦電力、折舊、商業模式任一環節失靈,估值將快速修正
觀點整理
AI 基礎設施與泡沫風險總覽
主持人在整集節目中對當前 AI 熱潮保持「謹慎但尚未看空」的立場,認為 AI 確實帶來革命性改變,但目前正面臨「資金緊縮、折舊壓力、電力瓶頸」三大系統性風險,若無法順利解決,極可能演變成下一次大型泡沫。
AI 債市已先於股市亮紅燈
- 科技巨頭(Alphabet、Meta、Microsoft、甲骨文)近期發行公司債被明顯拋售,與美國公債利差擴大至 0.78%,創今年 4 月以來最高。
- 甲骨文債券指數自 9 月中旬以來下跌 5%,遠大於美國科技投資等級債平均 1% 跌幅。
- 主持人觀點:債市比股市更誠實,目前已反映市場對 AI 巨頭過度舉債的疑慮。
GPU 租賃價格鬆動與資產折舊壓力
- H100 租金自 2025 年初以來下跌 28%,A100 下跌近 30%。
- 新一代 Blackwell 架構即將量產,舊款 GPU 面臨快速貶值。
- CoreWeave(輝達重要客戶)大幅下修全年營收預期,盤後重挫 6%,主因協力廠商資料中心建設進度落後。
- 主持人觀點:技術進步太快導致資產快速折舊,靠租賃 GPU 為主的雲端業者資產價值正在被侵蝕。
折舊年限爭議(Michael Burry 的「折舊陷阱」)
- Michael Burry 批評科技巨頭把伺服器/GPU 折舊年限從 2-3 年拉長至 5-6 年,低估約 1,760 億美元折舊,導致獲利被高估 20-26%。
- 主持人部分認同但不完全贊同:
- 延長折舊年限確實能美化 EPS,但並非完全造假。
- 伺服器實際可靠度高(浴缸曲線),許多機台可以用超過 5 年。
- 七巨頭現金流強勁(Azure +40%、AWS +20%、Google Cloud +34%),短期還能支撐。
- 主持人結論:折舊爭議存在,但真正風險不在七巨頭,而在中階資料中心業者與高負債公司(如甲骨文)。
電力供應成為最大瓶頸
- 摩根士丹利調查顯示,開發商目前最大三難題:
- 電力設備短缺(22%)
- GPU 短缺(22%)
- 電力接入速度太慢(21%)
- 美國用電量預估將從 4,000 太瓦時暴增至 5,000 太瓦時以上,創歷史最大規模。
- 資料中心集中區域電價過去 3 年暴漲 29%(馬里蘭、加州等地)。
- 主持人核心觀點:「有先進 GPU 的美國沒電,有電的中國沒先進 GPU」,電力已是 AI 發展的硬上限,若發電廠建設速度追不上 GPU 生產速度,將產生大量「無法運作的廢物」。
軟銀孫正義大舉出脫輝達
- 軟銀套現約 58 億美元輝達持股,用於自建「星際之門」計畫(資料中心 + 電廠)。
- 主持人解讀:不是看衰輝達,而是從「間接投資」(買股票)轉為「直接投資」(自己蓋資料中心),顯示全球資金正瘋狂湧入 AI 實體基礎建設。
美銀哈內特極端預測
- 若 AI 泡沫破裂,下一次 QE 聯準會將被迫直接購買 Meta、Microsoft、Google 等公司債(而非像 2008 年買 MBS)。
- 主持人認為這反映華爾街已開始擔憂「AI 債務太大而不能倒」。
主持人對 AI 泡沫持續性的三個必要條件
- 必須盡快推出類 AI 殺手級應用(Optimus、自駕、AI 瀏覽器改變商業模式)
- 電力供應必須跟上 GPU 生產速度(川普政策放寬是關鍵)
- 真正迎來 AGI 時代,大幅提升全球生產力,否則只是「更好的聊天機器人」
總結立場
- 短期:AI 熱潮仍可延續(客戶提前續約 H100、僅折價 5% 顯示需求仍強)
- 中長期:「人往往在不知道真相時最幸福」,目前折舊壓力、電力瓶頸、實際應用落後正讓泡沫輪廓越來越清楚。
- 若三大條件無法滿足,AI 極有可能成為下一次需要聯準會出手救援的系統性泡沫。
主持人整體態度:保持高度警覺,但尚未全面看空,認為現在是「真相逐漸浮現」的階段,投資人應正視風險而非繼續沉浸在無限想像中。
Last updated on